|
版面导航 |
第01版
要闻 |
第02版
关注 |
第03版
从严从紧从实从细从快 不折不扣落实好防控工作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
——《人民日报》重点报道《广袤沃野再生金》系列解读之一 |
|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孟祥风 刘 杰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7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广袤沃野再生金——山东潍坊从农业产业化迈向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对潍坊农业科技进行了聚焦。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山东是农业大省,潍坊是农业大市,“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意义重大。国际上主要农业强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科技创新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潍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7%,这个比例节点表明农业增长方式开始由传统要素推动为主转为农业科技推动为主。新时代无论是创新提升“三个模式”,还是持续巩固提升“三农”优势,都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让农业借助科技翅膀腾飞起来,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人才(团队),聚焦现代种业、智慧农业、设施设备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高出全国近7个百分点。 平台支撑,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科技创新,离不开平台支撑。 “咬定科技,潍坊围绕粮食、蔬菜、生姜、肉鸡等12个产业集群,下力气搭建创新平台,打造创新高地。”《广袤沃野再生金》对我市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集聚创新资源的做法及成效进行了深入报道,引起了业内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人员的共鸣。 据潍坊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陈同义介绍,我市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建成了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中国农科院寿光研发中心、国际种业研发聚集区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共建11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了一批高端科研人才,开展科技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加速聚集。 一个地级市,如何能集聚这么多重量级创新平台?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邓兴旺认为,农业不仅要做基础研究,还要做以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研究,解决生产问题和社会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最好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潍坊的农业产业基础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明显优势,所以研究院最终落到了潍坊。 除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潍坊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潍坊,政策、资金、服务都向创新倾斜,实验室设在田间,科研紧密连接市场,新品种能更快地推广到全国各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圣平如是理解。 创新平台的搭建,为创新人才的集聚提供了“强磁场”。 “一见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这个大旗,我就来了。我2019年11月来到峡山,常住在峡山。”生物技术专家章旺根博士说。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成立后,除了世界著名生物学家邓兴旺担任院长,还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张兴平等12名科学家领衔的顶级科研团队,已建成科研平台4个、独立实验室8个。五年内,将建成20个世界前沿实验室、形成300余人的科研团队,打造科研水平全球一流的现代农业研究院。 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些平台,起点高、涵盖面广、影响力大,既有综合性科研平台,也有专项领域的研发平台,短时间内就呈现出了前沿技术端倪。如,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小麦第三代杂交育种、抗病基因发掘等技术已获国内专利3项。中国农科院寿光研发中心,3个番茄新品种已取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证书,5个番茄新品种正在向农业农村部申报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平台建起来,创新人才加快引进。目前,全市已经建成院士工作站36家,全国蔬菜产业领域全部四名院士方智远、吴明珠、李天来、邹学校担任潍坊蔬菜种业顾问,农业农村部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杜永臣担任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专家主任委员。 潍坊市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李少军分析,一批国家级农业创新平台在潍坊聚集,这种优势在全国地级市中非常少见。潍坊“三农”的优势在产业,创新平台一头连着科研机构,一头连着市场和农户,通过立足产业优势建平台、以平台建设巩固产业优势,两者实现了互促互进。 在种业创新上,潍坊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现代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重点突破,建设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成立种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大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坚力度,在芦笋、大白菜、萝卜、西甜瓜等蔬果作物育种方面全国领先,改变了过去受制于国外品种的局面。 在智慧农业研发上,赵春江院士团队设计的新一代智能玻璃温室,单体占地120亩,应用120多项专利,较荷兰模式温室能耗降低50%以上,装备精准水肥、潮汐灌溉、智慧气象和7种多功能机器人,实现了生产管理的全流程云端托管和远程操控。 “得益于这些创新平台,潍坊市全面拓宽了新技术、新标准进入农业领域、服务农业生产、提高农业质量的路径,农业科技的‘翅膀’日益厚实,不断赋予‘三个模式’新的时代内涵,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保持‘先飞’的态势。”李少军说。 科技推广,从“实验田”走向“大田” 有了这么多高水准的创新平台,那么新品种、新技术如何从“试验田”走向大田?《广袤沃野再生金》中,对我市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相关做法进行了报道。 充分用好田间、网络、展会3个课堂,我市创新实施了“百名专家联牧场”“千人联千社、培强新主体”等工程,3000多名农技推广员常年活跃乡间,村村有包干技术人员,户户享受技术服务。 发挥人才的突出带动作用,今年我市又先后聘任了7名农业科普大使。张其禄、李舫、张兴平、李宝聚、朱明为、孔令让、由守昌分别成为我市的生姜、畜牧、种业、蔬菜、火山农业、小麦、西瓜科普大使。 我市目前的农技推广体系是如何构建的? 潍坊市农业农村局科教科科长刘善同介绍,我市在全市建设了若干处技术推广基地,如寿光市的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寒亭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同时从机构建设、待遇保障、技术入股等多个方向发力,构建起市县镇乡村贯通互联的农技推广体系,并将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化服务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资经营业户等纳入社会化农技推广体系,作为基层农技推广的有力补充。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农技推广体系。 潍坊市委党校刘东生教授认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民的技术水平、经营能力和市场素养,直接决定着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技推广的步伐,必须把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农民纳入其中。 围绕这一时代命题,我市聚合政府、院校、社会“三方资源”,用好田间、网络、展会“三大课堂”,建设领头雁、带头人、新农人“三支队伍”,形成了“三三三”制培训模式,建设潍坊职业农民学院,用好农民讲习所、农民实训基地、“田间学校”等平台,累计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经理人等3.6万多人,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23万余人。 用好全市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涉农职业教育,也是我市农技推广的一个亮点和特色。据统计,潍坊有高职院校12所、中职学校30所(不含技工类学校)。其中,6所高职院校、17所中职学院开设涉农专业,在校农科生1.3万余人,每年毕业生达3500多人。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安丘市官庄镇长生源生态家庭农场智能连体大棚里,安装在不同位置的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土壤的相关数据和气温、湿度、光照等。农场总经理王宝杰说:“我们与国内多家农业院校和知名企业合作,推出了特殊配方试验田、水肥一体化应用等多项应用新技术,引进省农科院、潍坊学院生物与农业学院的赵月玲、姜雪连科研团队进行‘葡萄标准化智能管理’和‘作物精量水肥一体化技术’课题研究。” 农技推广在基层也备受重视。对实现农业高质高效,高密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冯玉庆认为,要从“保地、有法、推技术”三方面着力,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计”战略,主推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一增四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完善市、镇、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扛稳产粮大市的安全重担,我市大力推广粮食增产增效新品种、新技术,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在粮食主产区广泛推广深耕深松、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小麦宽幅精播、“一防双减”和水肥一体化等关键增产技术,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4%,其他关键技术推广普及率80%以上。 市农科院赵建武介绍,在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外,潍坊还探索了成果转化管理新模式,搭建起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在科技和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打通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2019年,市农科院和市院士谷联合全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124家单位在潍坊国家农综区成立“山东省农业科技转化促进会”;2021年,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与山东润德集团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发起成立“山东省乡村振兴服务联盟”,与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单位签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广泛汇资源、搭平台。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达效。统计显示,最新研制出的潍县萝卜杂交种“潍萝卜16号”,成品率比普通潍县萝卜高出15%以上,亩新增效益0.2万元,预计每年给潍县萝卜产业带来新增效益1亿元。潍花系列花生新品种已成为山东省及全国(北方区)主推花生品种,占潍坊市花生种植面积的70%以上,全国累计推广面积6000多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10亿元。 科技赋能,潍坊农业跑出“加速度” “一项项技术赋能广袤的田野。目前,潍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7个百分点。正是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潍坊农业跑出了‘加速度’。”《广袤沃野再生金》一文如是总结。 农业跑出“加速度”,这正是我市聚焦现代种业、智慧农业、设施设备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加快新技术、新标准应用推广的现实成果。去年,全市农业总产值首次过千亿元。在全球经济下行和疫情冲击严重的大形势下,我市农业取得如此成绩,可以说是给全省人民甚至是全国人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我市农业发展为何如此出众?正是因为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以种业突破发展为例。几年间,我市“科技创新、良种繁育、市场推广、技术服务”四大体系逐步建立起来,种业产业化、品种国产化、种苗集约化、合作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自主研发蔬菜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75%。 对于种业市场的变化,华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兴盛是见证者之一。“我们成立了分子育种实验室,有了自己的生物育种科研团队,现在团队已经有三十多人。通过几年时间的发展,我们已经陆续培育了16种作物,300多个品种,还把‘中国芯’植入了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更是在全国首次把蔬菜种子出口到了检疫标准全球最高的新西兰。”李兴盛表示。 目前,全市种业研发企业达到35家、数量占山东省一半,育苗企业达到260多家、年育苗能力达17亿株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8%。 对于科技的力量,基层的感受最深刻。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农业已经远远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把锄头一张犁’的时代。只有抓住科技‘牛鼻子’,产业发展才能高人一筹。”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林林说,寿光市以建设智慧农业为目标,积极推广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寿光市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23.49万亩,1.6万个高标准大棚应用了全套物联网智能管控设备,智能化装备普及率达到80%,科技进步对寿光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0%。 业内专家认为,以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能转换,赋能农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依托科技支撑,我市设施农业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智慧农业更是风生水起。 从设施农业更新换代上看,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已发展到第七代,各种智能化、信息化技术设备全面应用。设施大棚技术跨产业推广应用,大棚果、大棚瓜、大棚葡萄、大棚食用菌、大棚花遍布田园。 从智慧农业发展上看,全市推广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建成智能大棚3万多个,发展智慧园区、智慧农场、智慧牧场各100家。慧种田、慧种菜、慧养殖、慧监管、慧农机五大基础数据模块加快建设,网上农业、数字农业方兴未艾。 从农业装备发展上看,全市拥有各类农机生产企业460多家,国内农机装备龙头企业潍柴雷沃发布了中国农机行业首个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建立了智能云平台,打造智能农机一体化、智慧农业发展的样板,无人农场成为现实。今年,我市新上了5个无人农场项目。 质量优、标准高、科技足的“新农业”改变着潍坊,也注入了发展的新活力。 “重视科技,善用科技,倚重科技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西甜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面,我们更要强化科技支撑。”昌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黄军清表示,他们将围绕设施西甜瓜等新品种选育,继续深入与全国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和省级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全县育种创新能力提升;积极推动县农业骨干企业与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科技研发和成功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