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亭区探索“党建+社会救助”新模式—— |
让扶贫济困更有温度 |
|
|
□通讯员 崔德文 于志君 黄小龙 突患急性败血症,寒亭区固堤街道海庙村的周玉玲(化名)家,一下子花光了所有积蓄,原本还算殷实的家庭,瞬间跌进贫困陷阱。一筹莫展之际,该村党支部安排村社会救助协理员王汉锋,为周玉玲申请了大病救助。“考虑到小周还在医院治疗,后期花费少不了,家里又没了收入来源,我们紧接着又为她家申请了低保。”王汉锋说。 在调查审核这个申请时,固堤街道社会救助工作站工作人员发现,患病前,因弟弟已去世,作为“独女”的周玉玲,还承担着赡养年迈父母的责任。于是,工作站立即协调其父母所在村社会救助服务站,一并协助申请了低保。7月份申请,周玉玲一家8月份已开始享受低保待遇。 主动发现,及时救助,周玉玲家的遭遇是寒亭区全力保障困难群众最低生活需求的缩影。今年以来,寒亭区以“党建+社会救助”全国改革创新试点为契机,将党建引领融入社会救助各环节,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创新救助方式,让社会救助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主动发现早施策,三级救助聚合力。今年6月的一天,寒亭街道益新街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工作人员在走访排查中,发现一名患脊髓性肌萎缩症儿童,每年光医药费需55万元,家里已无力承担。随即通过街道工作站上报,区里立即开展了全区大排查,并对排查出的4个家庭启动了救助程序:每个家庭获区慈善总会5万元救助金,区残联为4名患儿办理了残疾证并每年提供2.5万元的康复治疗服务,区教体局组织教师为无法入学儿童送学上门,区医保局及时研究将该病用药列入商业医疗补充险。 救助的迅速落实,得益于区、街、村(社区)三级救助体系的合力。原先各自为政的分部门救助,通过社会救助的区级综合服务中心、街道工作站和村(社区)服务站,实现了高效统合。该区各街道的服务权限增强,通过社会救助综合数字平台,承接了7个区级部门18项审批救助事项;村(社区)救助协理员也获得相应权限,通过微信小程序随时为群众办理救助事项。 救助需精准,更要常态化。寒亭区建立了党小组包楼栋、年轻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包靠困难群众的制度,通过开展包靠人“四个知道、一个跟上”、困难群众“四个报告、一个依靠”的“双四一”活动,及时掌握并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的救助需求。目前,该区1500多名年轻党员与困难群众结成“一对一”帮扶。 不仅如此,救助方式多样化的探索在寒亭持续开展。在朱里街道,社会救助工作站为西于渠一村74岁的孙佑亭(化名)和其精神二级残疾的儿子,申请了特困供养待遇,不仅每月有1672元补贴,街道还每月出资572元为其父子聘了照料护理人,提供日常探望、看病陪护、心理慰藉等服务。在开元街道,幸福“元”助志愿服务工作队,为社会救助经办服务搭建起桥梁。 为确保党建引领社会救助的实效性,寒亭区将社会救助纳入基层党建考核,把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开展救助工作情况纳入积分管理,作为评先树优重要依据。同时,通过“灯塔”APP开设监督账号,随时随地提供救助公开信息和事项办理情况。今年以来,该区已为获救助群众提供劳动技能和创业培训300余人次,发放“以工代训”补贴310万元,实施医疗救助2130余人次,发放减免助学金、生活费、保教费159.8万元,保障了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