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死在这最黑暗的一刻,但我看到,这是破晓时分,我在这里站着死,是为了你们能站着生——我想看到中华崛起,我想看到中华民族复兴。”被捕后的李大钊在绞刑架下坚定地高唱。 10月17日晚,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晨钟》在上海、北京等地多轮演出后,再次精心打磨,作为第四届中国歌剧节的参演剧目首度亮相潍坊大剧院,为第四届中国歌剧节再添新彩。一代革命先驱的故事以歌剧的形式上演,穿越百年时空点亮信仰之光、敲响觉醒之钟,为当代人继续奋斗前行提供驱动力、铺稳定心石。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伟 文/图 展现革命先驱的伟大品格 在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之际,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一批志士仁人开始积极探寻救国之道。《晨钟》便是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为主要人物进行创作。《晨钟》剧名取自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上的撰文《<晨钟>之使命》,将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主义先驱们喻为以生命唤醒民众、呼唤黎明的“晨钟”。 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重点首批文艺创作项目,《晨钟》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歌剧优良传统,是新时代原创歌曲的积极探索和实践,被誉为“一部具有海派舞台艺术审美品格的辉煌正歌剧。”《晨钟》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等革命先辈们,为国家和民族探寻真理不惜牺牲生命的光辉历程。该剧把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主义先驱们誉为“晨钟”,讴歌他们以生命唤醒民众、为革命奔走呐喊、为共产主义慷慨赴死的革命精神和伟大品格,在重温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的同时,也向广大观众展现了信仰的力量、真理的不朽。 《晨钟》创作和演出阵容强大,由许舒亚作曲,姚远编剧,许忠指挥,熊源伟导演,于浩磊、徐晓英等主演。在多轮演出中,该剧得到了各方的关注与好评。作为第四届中国歌剧节演出剧目,《晨钟》在潍坊大剧院上演,通过音乐与叙事的完美结合,为观众带来一场震撼人心的演出。 塑造有血有肉的英雄角色 “将这样一位革命先驱搬上歌剧的舞台,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在真实人物、事件的基础上,也要加入虚构的人物,让歌剧的格局更加饱满。”《晨钟》编剧姚远这样表示。 据介绍,歌剧《晨钟》共分为寻道、行道、殉道三幕。一方面用勾勒的笔法描述历史现实及人物处境,同时也设计了生活化、人性化的人物关系及场面。比如,李大钊和妻子赵纫兰、女儿李星华的家庭生活场景等。“这几组人物构成了生活完整、人物形象立体的饱满画面,再加上声乐配置的均衡感和起承转合的节奏感,传递出开启崭新前路的信仰之光。”上海歌剧院院长、著名指挥家许忠说。 从题材选择到歌剧剧本的创作与修改,从人物戏剧形象和音乐形象的设计与统一,从历史背景到艺术化表达的考证与研究,《晨钟》前后历经近5年时间才最终成型。“《晨钟》刻画了伟大的英雄人物李大钊,我们怀着崇敬和感恩的心情进行制作、演出。我们一定非常努力,把所有创作者的思想用最完美、最有温度、最有力量的方式呈现给今天的观众。”许忠说。 在《晨钟》中,李大钊既是一位一腔热血的革命先驱,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丈夫、父亲、老师。姚远介绍,许多真实发生在李大钊生活中的小事被提炼出来,加入剧本的创作中,让人物更加真实、饱满。“他是那么的善良,深情地同情着人民,愿意为同胞奉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细节,让观众了解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更是非常伟大的人。”姚远表示。 传递“坚定信仰”的当代意识 “何谓信仰,那是历久弥坚。何谓誓言,那是永不背叛。”在演出现场,听到这段对信仰的诠释,许多年轻观众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历史题材理应赋予当代意识,《晨钟》的当代意识就是呼唤信仰。”对于这部剧的理解和把握,该剧导演熊源伟如是说。尽管所描述的时代黑暗压抑,但是歌剧《晨钟》的基调始终洋溢着青春勃发、理想昂扬的浪漫气质。全剧以“我们来把晨钟敲响”为主题,进入全剧最打动人心的咏叹调:为了少年中国,我愿意做那个播种者和敲响晨钟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晨钟》中的主要演员几乎都是由上海歌剧院的80后青年演员担纲。饰演李大钊的男高音于浩磊说:“我们从剧本和唱词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也将成为我们青年一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李大钊当年为何敲响“晨钟”,恰恰因为青年是希望,是力量。“我怀着无比激动和振奋的心情看完了这部歌剧,打动我的不仅有气势磅礴的音乐和歌声,还有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里,每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身上展现出的有理想、有信仰的革命情怀。”观众刘蕾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