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抗战烽火中的潍坊民族工业发展史 |
电视剧《铸匠》今晚登陆央视 |
|
|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齐英华 郭超 通讯员 于志君 赵莹 一部演绎抗战烽火中潍坊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大型电视连续剧《铸匠》(曾用名《烟雨潍水》),定于11月6日晚22点19分,在中央电视台第8频道经典剧场全国首播。该剧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广播电视局、潍坊市委宣传部、寒亭区委、寒亭区人民政府联合摄制,山东橙和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 中国匠心潍坊故事 《铸匠》共36集,是由程前担任导演,丁荫楠为艺术指导,韩雯雯、淳于珊珊、张正阳、王全友、李梦男、潘时七等主演,李幼斌、王伯昭、郑晓宁等老牌演员友情客串的主旋律作品,前期拍摄历时5个月,转战山东、江苏、北京、辽宁四省市,后期制作历时半年。 “峡山苍苍,潍水茫茫,鸢飞蝶舞,画都潍坊。北接渤海,纳百川之势;南依青云,耀华夏之光。”两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占据山东十分之一面积的潍坊自古就以制造业闻名。《铸匠》主要讲述了民国初年,山东潍县的有志青年慕容柏,痴迷机械技术,为组装生产出中国人自己的柴油机,创办了民族工业企业——泰丰机械厂。抗日烽火起,慕容府被日本侵略者霸占,慕容家以两代人的青春和生命,历经创业、分厂、护厂、炸厂、捐厂等一系列事件冲突,终身践行了“实业救国”,抒发了爱国热情,彰显了民族精神。正如剧中所言:“中国人就像这颗螺栓一样,刚柔并蓄,收藏了它,就像收藏了一颗中国匠心。”而已经发布的预告片也大概呈现了这段几十年的家庭风雨和民族故事。 该剧也全方位展示了潍坊历史人文、风土特产、民俗风貌,迪玛扮演的德国工程师乔治从一家朝天锅店铺前经过,飞扬的风筝、小少爷画的柴油机……潍坊元素满满。 寒亭女作家情怀之作 《铸匠》根据寒亭女作家董兴梅小说《半缘君》改编,由知名编剧查文白及其团队历时一年潜心创作。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本剧投资人、编剧之一的董兴梅,曾是一位下岗职工,后创办了机械制造企业,致力打造民族工业品牌。其企业生产的产品曾应用于青藏铁路、西部开发、南水北调、云南水电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 据董兴梅介绍,投资拍摄《铸匠》源于其小时候的经历,母亲在她两岁时就去世了,父亲是潍坊当地国企工厂的一名普通钳工,所以董兴梅的童年时光基本都是跟着父亲在工厂中度过的,加之17岁开启的40年机械工人历程,让她对工厂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正是基于对工厂的这种情怀,才有了后来的小说《半缘君》和《铸匠》这部剧。 坚守四年终于开播 《铸匠》即将与观众见面,让董兴梅抑制不住地兴奋。对她而言,这部电视剧等待了四年,她也在质疑声中坚持了四年。 “大家终于不用再叫我骗子了。”一句略带调侃的话,道出董兴梅多年来的辛酸和不易。2017年,电视剧正式开拍,由于种种原因,推迟在今年的10月21日播出。她满心欢喜,等待了四年,这次终于可以让关心这部剧的朋友,在屏幕上见证中国工业的发展史。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和她开玩笑,10月20日,她再次接到央视的通知,《铸匠》改档11月6日。压抑、委屈、挫折……像洪水猛兽,倾泻千里。 在朋友的邀请下,她们第二天飞去南方散心。“你没有被人骗了吧”“以后别拍电视剧了”……两人独处时,朋友道出埋藏了心底四年的话。董兴梅面对朋友的关心,潸然泪下。 四年来,每逢朋友聚会、参加相关活动,她都避而不见。这次定档后,在她的朋友圈中正式发出该剧的相关情况,赢得一片点赞和祝福。 拍摄条件艰苦 2016年4月12日,董兴梅正式动笔,写下潍坊工业发展的三部曲《半缘君》。由于在网络中骄人的转载量,小说被相关影视公司相中,欲翻拍成电视剧,对于一位网络作家来说,能够得到认可,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但在后期沟通过程中,她与对方在历史发展脉络中意见不一致,便放弃对方开出的丰厚条件,决定自己成立影视公司,用一名潍坊工人子女的视角,讴歌工匠精神,表现中国工匠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民族、国家的一腔热血、赤子之心。 2017年,剧组正式筹备,她联系相关编剧,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她白天忙工作事宜,晚上修改剧本忙创作,周末还跑到剧组和主创人员一起打磨。第一次接触影视剧拍摄的董兴梅压力重重,很多演员诸如李幼斌、郑晓宁等,看到她认真的模样,不仅被这部剧的故事脉络打动,更被她的执着坚守感染,部分演员纷纷自降片酬,给予支持。 拍摄条件虽艰苦,可演员们从不喊苦、叫累。当年在冬天拍摄,演员们常常是穿着羽绒服、再裹着军大衣,里三层外三层地取暖,这让董兴梅颇为揪心。由于剧情需要,转战无锡后,需要拍摄一场大雪的戏份,可无锡却不具备降雪条件。他们商量着,启程去东北拍摄。 就在准备出发前几夜,演员们拍摄到凌晨后刚刚睡下,仿佛是上天的恩赐,一场罕见的降雪悄悄降落到他们身边。大家瞬间睡意全无,欢呼着,跳跃着,一个个兴奋地像孩子,迅速起床化妆,完成拍摄。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董兴梅至今动容。 2018年2月,电视剧拍摄完成。终于,定档了!她也希望通过这部剧,让更多的观众填补对民族工业的认知空白。
■新闻链接 寒亭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寒亭区依托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出不少精品文化产品、影视作品。 我国第一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木版年画为题材的民族文化抗战大剧《大掌门》,同样在央视八套热播,并摘得山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以国家级非遗“柳毅传说”为题材的动漫作品《柳毅传奇》,获第十二届厦门国际动漫节金海豚海峡之星动画银奖,入选“原动力”中国原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此次的《铸匠》更是将潍坊这座国际动力城最初的工业发展脉络以影视剧的形式呈现,让广大观众真切感受潍坊企业家的爱国情怀和工匠精神。今年,该区还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拍摄了再现寒亭籍早期共产党人刘英铁血锄奸、挽救山东党组织的电影《断线之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