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清春 通讯员 蒋庆栋 文/图 11月4日,山东省“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揭晓,潍坊工程职业学院“非遗工坊在校园的探索与实践”作为典型案例榜上有名。10月份,山东省第一所非遗产业学院在这所高校成立。 这是潍坊工程职业学院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果之一。在22年高职教育办学历程中,这所年轻的高职院校从城郊的一座荒山发展到如今三季花海、四时有景的生态文明大学,从寥寥千余人发展到如今培育出众多能工巧匠、业界精英的“万人大学”,潍工人筚路蓝缕,图强不歇,给探索前行中的潍坊职业教育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蹚出了一条县域办好高水平职业学校的路子。 据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肖明胜介绍,学院的高质量发展能够取得实效,根本在于在改革中清晰明确了“专业建设有力度、产教融合有深度、文化育人有亮度”的发展定位,在实践中逐步实现了“四个走在前列”的发展目标,争做潍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聚力国防建设 在推动军民融合上走在前列 自2013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山东省首批火箭军定向培养士官院校后,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紧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士官人才”和“怎样培养士官人才”这一主题,找准新的时代方位,把准新的时代特征,在实践中构建了“部队+院校”有机融合的士官生培养模式,打造了“校中之军”定向培养士官文化品牌。 目前,已有6届士官生光荣入伍,为部队输送人才1700余名,陆军、火箭军在校士官生达1800人。2019年成功举办火箭军首届定向培养士官电工电子技术竞赛,2020年牵头成立了火箭军首个定向培养士官院校教育联盟。学院士官培养工作得到了部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连续三年在“火箭军士官培养军地联席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定向培养士官已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聚焦服务经济建设 在对接产业发展上走在前列 如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教育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文化和人才支撑,是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课题之一。 新发展格局下,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实施了“一个目标、两个层次、四项任务”对接产业行动计划,完成了从被动社会义务履行者到主动社会责任承担者的角色转变。 一个目标是按照“需求导向、开放创新、共享共赢”的原则,深化专业建设与产业的对接,实现现有专业直接对接区域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群。 两个层次是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应用、食品药品和智慧建造四大重点建设专业群与产业形成深度融合,科技创新领跑相关产业发展;教师教育、现代商贸、文化创意等专业群与产业形成较好融合,在学前教育、商务、产业规划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策划等服务。 四项任务是深度对接“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强产业”和潍坊市现代化品质城市建设为主线,科学谋划产业对接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究,产生一批以产学研结合项目、成果转化项目、行业企业攻关项目等为主体的合作项目成果;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技术,培育引进产学研合作团队与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联合龙头企业,围绕潍坊市战略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 其中,校企共建的航空工程学院走出了打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初步实践。学院与中晨集团共建的省内首家艺术类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凤凰艺术学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端艺术专业人才,学院还根据地方产业特色进行专业调整和建设。比如,依托北方最大的花卉产业基地开设的农业生物技术等专业,拥有山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山东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名优花卉开发等12项成果在当地得到转化推广。 今年10月份,全省首家非遗产业学院落户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院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区域非遗传承方面的资源统筹优势,企业在书画、雕塑设计生产等方面的产业优势,致力于为地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聚责精准服务 在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 自今年10月下旬,党委书记肖明胜、院长高立伯等学院相关负责人带队深入企业,就产学研合作、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走访调研。近年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不断探索新思路,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成果转化,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校地协同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与山东华正检测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国家级食品药品分析检测中心,获批潍坊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以平台为依托,聚焦发展壮大青州市山楂果品加工产业,提供科学、规范、高效的检测服务,从产品源头上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提档升级,现每年检测业务额为80-100万元,提供社会服务1000人次。今年服务企业工作启动以来,学院成立了乡村振兴青年电商服务队,为农产品提供直播销售平台和渠道,年销售额超1亿元。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山东省高校科技成果一等奖的研究成果,“山楂干红酒酿造技术的优化研究与产品开发”已经实现产业化,校企建成15000平方米的生产性食品实训车间和食品研发中心,实现山楂干红年产量1500吨,年产值3亿元,年消耗山楂9000吨,带动就业2000余人,增加农民年收入1000余万元。校企合作建成2个潍坊市重点实验室,共同研制了山楂干红企业标准。 开展校地协同创新。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与歌尔声学联合举办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匠造专班”,开展双阶段教学,共同研发包融实操生产技术、经验课程,“量体裁衣”精准对接歌尔需求。与世界五百强共建的Caterpillar培训中心,引入企业课程资源,构建融入企业生产体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国际化视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合作育人成果被评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聚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上走在前列 作为潍坊市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重要基地,近年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产教融合平台为依托,以非遗传承人为引领,深入推动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院获批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省级古琴制作与演奏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肖明胜入选了“2020山东非遗年度人物”。 学院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了业界知名人士、专家、演奏家、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举行非遗展演、专题文化讲座及学术文化交流活动。挫琴社、空竹社、古琴社、花毽社、威风锣鼓社、太极拳社、陶艺社、剪纸社、烙画社、茶艺社、安塞腰鼓社等传统文化研究传习社团在学生中反响强烈,参加社团学习和兴趣小组的学生达2000余人。学院还依托传承基地,在非遗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以古琴演奏和制作为代表的非遗传承项目产生了良好社会效应;在举办的古琴雅集、古琴艺术沙龙、古琴演奏和制作技艺报告会等20余场活动中,古琴爱好者和学生近8000余人参与,培养古琴演奏和古琴制作爱好者800余人,辐射青岛、济南、潍坊、寿光、临朐、青州等多个地区,非遗文化“双创品牌”和非遗文化育人“潍工品牌”效应日益彰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