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文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根基与精神命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两创”是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并运用其观点与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抽丝剥茧”而后赋予其新生命的过程。实践过程中,“两创”如何结合具体工作深入推进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而“两创”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认知和实践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社会治理智慧和治理意蕴。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我们需要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但是,传统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往往蕴藏于诸多思想学派中,或者被掩盖在众多遭受误解的文化现象中。所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利用价值,实现与社会治理的高度融合是当下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传统文化为基础重塑现代社会价值体系。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并存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的价值源点出发,汲取其精华和要义并有针对性地实现“两创”,服务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建。比如,传统文化中鲜明的伦理道德倾向,利于巩固基层民众的归属感,稳定以家庭为单元的社会体系;在社会中推广“调和”和“包容”思想,有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与群体氛围,有效抑制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爆发;“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大力宣扬,能够使社会制度安排过程中的人权、公平权得到最有效的保护。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公众的认知和行为特征,遵循现代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抓住传统文化的价值源点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社会价值体系的有序构建。 依托传统文化完善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把共建共治共享常态化,既有利于强化基层民众的归属感,也有助于社区形成在非常态下抵御风险、高效恢复秩序的能力。但从实际情况看,许多基层民众对本社区的认同感与参与理念相对匮乏。部分民众过于强调维护自身利益,主动参与社区治理或承担社区治理成本的意愿比较低,进而也就难以形成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有机结合基础上的公共精神。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与社区治理的需求存在多方面吻合。以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为依托,把民生服务、社区教育、安全建设等内容纳入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有助于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比如,青州市侯王村以传统文化中的“孝”为切入点,明确提出“以孝治村”,孝顺、孝养、孝治三步走,把“孝治、孝兴、孝富”作为治村之策,由一个经济落后、治安混乱的穷山村转变成了远近文明的“全国文明村”。传统文化与社区治理在侯王村实现了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基础上的有机融合。当然,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社区治理体系需要以社区需求为导向及时更新,以提升文化与治理过程的契合度,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借助“乡贤”文化传承功能助推社会治理有序进行。要充分利用乡贤在公众中的威望,发挥其在践行传统文化精神方面的核心力量,把乡贤对传统文化的个人爱好转变成公众的共同价值取向,进而在公众积极性得以有效调动和传统文化资源获得更好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进社会治理有序进行。比如,青州市孟埠村就非常重视乡贤的作用。现如今,这些新乡贤队伍中,有知名学者、有机关干部,但无一例外都担负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再比如,昌乐县营丘镇多个农村社区常态化举办儒学讲座,邀请当地名师进行授课。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提升居民素质,引导居民参与乡村治理,村风民风都获得了良好培育和改善。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乡贤的作用,鼓励公众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积极为基层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文化血脉。新时代条件下,“两创”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不仅有益于维系当前社会稳定,而且对重塑国人文化精神、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传统文化重回世界文明竞争至高点,协同社会治理有效介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改革与发展活动,可以为应对世界性全面冲突提供一种强有力的可能与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