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亩产效益”点燃楼宇经济新引擎
感悟伟大飞跃 践行初心使命
坚持“两个效益”深化“两创”实践
牢记初心砥砺前行扛起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使命担当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分别向第三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致贺信
促创新 架桥梁 建平台
2021年11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持“两个效益”深化“两创”实践



  ◎李之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学艺术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对推出更多文艺精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从创作动机来说,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从创作实践来说,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两个效益”,深化“两创”实践,推出更多文艺精品,潍坊有其基础和优势。潍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人类文明历史可追溯至八千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潍坊人民依靠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包括东夷文化、齐文化、书画文化、金石文化、民间文化等,时至今日仍然焕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地方文化成为潍坊地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在古代,产生了诸如北海徐干、寿光刘概、青州海岱七子、高密三李诗派、诸城十老、潍县画派等享誉全国的文艺名家和文艺团体。在近现代,产生了张眺、孟超、王统照、沉樱、臧克家、刘白羽、王愿坚、王希坚、王大化、莫言等知名作家,创作了不少书写潍坊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近年来,书写潍坊传统文化的本土作家也有不少成功作品:如黄旭升的长篇小说《一座古城的青铜之梦》,以史诗般的宏大叙事视角书写了潍坊的金石文化和仿古铜民间手工艺;马永安的长篇小说《画都》,在现实与回忆、虚构与史实的叙事时空中勾勒出潍坊书画文化的人文景观。这些文化资源和文艺创作实践,是潍坊坚持“两个效益”,深化“两创”实践,推出更多文艺精品的基础和优势。
  坚持“两个效益”,深化“两创”实践,推出更多文艺精品,应当加大对反映潍坊传统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的传播力度。可以考虑如下具体措施:本土文艺作品进教材、进校园,编写适合不同学段、反映潍坊文化的文艺作品的乡土语文教材;结合“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的战略部署,让本土文艺作品进社区、进乡村;推动优秀文艺作品的多元化改编,如黄旭升的长篇小说《一座古城的青铜之梦》可改编为大型历史年代剧。
  坚持“两个效益”,深化“两创”实践,推出更多文艺精品,应当加强对文艺创作的合理引导,尤其是将潍坊传统文化用影视剧的文艺形式呈现。相比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文艺形式,影视剧在提升文化影响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因为影视剧综合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能够让观众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例如文艺界的严歌苓小说改编热现象,人们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金陵十三钗》《芳华》《铁梨花》《小姨多鹤》等,均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作品。潍坊今后的创新文艺表达工作,也要着重考虑影视剧这种文艺形式。 
  坚持“两个效益”,深化“两创”实践,推出更多文艺精品,应当在旧有的文艺样式中加入现代艺术元素,并通过现代传媒,让它们焕发生机。在《经典咏流传》中,乡村教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用现代音乐的方式生动演绎了清代诗人袁枚的《苔》,仅3天,阅读量就超3000万,大大超过了这首诗三百年来传播的总和。由此可见,经典文艺作品融合现代艺术元素,再通过现代网络传播,就会真正做到在价值引领中创新传播,在创新传播中彰显文化自信,就会让经典“飞入寻常百姓家”。潍坊文化中也有不少优秀经典文艺,例如《潍县竹枝词》,也可以借鉴《经典咏流传》的传播形式,让更多人感受潍坊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作者单位:中共潍坊市委党校)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