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十笏园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歌声如风
天香·潍水绿洲
行香子·恋秋
同学相聚
《半江瑟瑟半江红》
半江瑟瑟半江红
电话里的岁月深情
父亲是一名赤脚医生
1029个孩子的妈妈
2021年12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歌声如风



  ◎牛鹏志

潍县竹枝词(其一) [清] 郑板桥
  几家活计卖青山,石块堆来锦绣斑。
薄暮回车人半醉,乱鸦声里唱歌还。
  许多美丽的过往,因诗句文字的留痕,会从古代一直投影到今天,比如诗歌中的山光、云影、水澜、花风……而许多美妙的歌声,却因旋律的消亡,永远丢失了身影,比如千百年前潍人曾哼唱过的曲调。
  从郑板桥的这首《竹枝词》中,我们看得到几百年前的山石堆绣,看得到薄暮微醺中人车徐徐的行迹,也会看得到乱鸦飞飞下拊掌呼歌的姿影,却听不见这千百年前的歌声。
  于是,从清代诸城诗人刘翼明的“潍水难消入海波,谁堪草草听离歌”、隋平的“樽前几见同心侣,夜半歌声过远村”,昌邑诗人陈万言的“弦歌陌上空吟鸟,菡萏池边但落晖”,临朐诗人傅国的“笙歌日暮扶归处,惆怅昔人今不同”诗句中,我们尽可以看到苍茫的潍水与菡萏的落晖,却听不到他们诗中的歌调。
  古代音乐,与社会制度、神话、祭祀、律历、语言等密切相关。随时代迁变,音乐的神秘性自然递减;然而它如风的渗透教化功能却没有半点损耗。音乐因其直探人心的艺术特征与旋律的波动,最能唤起我们心中幽微的情怀。诗原附于乐,乐应以舞。文辞修美,披以弦歌,歌之不足,所以舞之蹈之。舞乐相和,诗乐周流,这正是诗歌的源头。诗、乐、舞三者之间,无限接近而又各有其艺术序列。诗乐相应,即为今天的歌剧戏曲;乐舞以和,即为今天的舞蹈韵操。即使是与音乐分道扬镳已久的诗歌词曲,看似与音乐关系甚微的体育运动,我们仍然可以从里面的文字节奏和肢体律动中,看得见音乐的遗痕。更多时候,我们看见的是在缓缓升起的音乐里,舞者,起伏若水;歌者,吹荡如风。
  古代的潍坊,地交齐鲁,人文攸古,艺涵多元。综合《左传》《管子》等诸史料可察,春秋时,鲁国以雅乐为中心,肃穆中正,音调和朴;齐国在保留雅乐的基础上,吸收了丰富的民间音乐,形成了雅乐与俗乐兼容并蓄的音乐特色。所以古代潍坊地区的音乐,整体风格必本于鲁,近乎齐,大体以庄重的《韶乐》为准,并参以活泼之俗声,旋宫转调,五声成文。
  每一种艺术形式,总有体用的边界。诗歌之美,是以文字符号为视觉转换的思理美学,它会因个人的体验阅历其中或自我填充。于是,在古代的诗歌天地中,每当有音乐的描摹,我们的耳畔便会自动响起,今天如风的歌声。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