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用蓝天白云铺就最美城市底色
2021年12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蓝天白云铺就最美城市底色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春晖/文 王晓光/图
  蓝天白云、清新空气,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必需品。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努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截至12月27日,经初步测算,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年综合指数4.28,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同比前进22个位次,同比改善15.2%,改善幅度列全省第1、全国第8。优良天数达285天,同比增加20天,重污染天数只有2天(剔除沙尘天气),均为历年最优水平。六项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O3浓度分别同比改善22.4%、17.4%、20%、9.1%、13.3%、7.1%,城市“气”质不断提升,市民抬头可见蓝天白云的日子越来越多,“潍坊蓝”的美景在市民的朋友圈里持续刷屏,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1
  强化结构调整  明晰治理路径护蓝天
  今年以来,我市从结构源头发力,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入,明晰治理路径守护蓝天白云。
  扎实推进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压减工作,寿光市联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210万吨炼油装置关停拆除。推进铸造行业综合整治和转型升级,全市铸造企业数量从1150家压减到不到500家,其中5家达到国家绩效分级A级标准、16家达到B级标准,稳居全省前列。
  其中,昌邑市今年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搭建全域一体化空气质量分析检测网络,开展大气重污染成因分析与治理,抓实铸造产业、“散乱污”企业、燃煤锅炉等工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铸造企业49家,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614家,淘汰35吨及以下燃煤锅炉8台。
  今年,全市新改造农村清洁取暖20.8万户,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今年以来,全市共关停30万千瓦以下低效燃煤机组16台,淘汰35吨以下燃煤锅炉54台。
  我市还推动交通运输结构加快升级,淘汰中心城区燃油公交车73辆,累计淘汰全市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34807辆。加大油品监管力度,共取缔黑加油站点475个,非法流动加油车103辆。
  高新区紧抓机动车污染防治,从“车、油、路、人”四方面入手,实施全方位监管。抓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管控,严格落实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控制区有关要求,查处冒黑烟、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

2
推进污染治理 全面打响治污攻坚战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问题导向,严格环境执法,聚焦工业、油品、扬尘、机动车等重点领域,始终保持惩治违法排污行为高压态势。
  执法监管动真碰硬,建立“专家+监测+执法”监督帮扶模式,坚持挥发性有机物和异味协同管控,聚焦石化、化工、制药、橡胶、防水卷材、工业涂装等重点行业,开展四轮大规模监督帮扶。截至目前,共帮扶企业730家,反馈整改问题2100条,下发督办函278份,对突出大气环境违法行为立案处罚1.1亿元,推动废气治理工程投资34.5亿元。
  其中,昌乐县开展重点行业异味治理攻坚行动,对43家重点异味企业投资1.8亿元落实169项整改措施,借助专业力量制定“一企一策”整治方案,专人包靠,定期调度,加快推进。整改完成后,委托第三方检测公司开展检测,组织专家逐一对现场进行验收,现已全部整改完成并通过专家验收。对9家重点企业异味开展为期20天的驻点监测,对超标问题依法查处。
  走航监测利刃出击,创新监管方式,配备多部走航车,装配VOCs和恶臭气体监测设备,对全市重点园区和企业进行大范围、全天候、点穴式巡航,精准识别问题企业,实施“闭环整改”。今年以来走航总里程9万公里,相当于7次红军长征,发现问题企业670余家,交办问题1360余条。走航监测如同一把“利刃”,直插违法排污企业“心脏”。
  寿光市投入300万元,购买第三方走航监测服务,对化工园区和产业集群进行高密度、全天候走航,利用走航监测对污染问题进行追踪溯源,今年以来已走航110余次,对发现问题坚决查处整改到位。
  油气回收全面深入,在全市开展加油站油气回收设施专项执法检查,对全市1000多家加油站进行重点执法抽测,对其中132家超标加油站立案处罚。组织中石化、中石油等8家油企,深入实施错峰装卸油,倡导全民夜间加油,助力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昌乐县开展加油站油气回收专项整治,全面实施三次油气回收改造,58家加油站完成三次油气回收改造。
  严查严管面源污染,微信上线“扬尘随手拍”,发动群众对突出问题随时进行举报。狠抓施工扬尘管控,立案查处渣土运输违法案件1421起,处罚金额达449万元。开展餐饮油烟排查整治,立案查处餐饮油烟违法案件258起,罚款103.8万元。

3
完善监测体系 为精准治污提供强支撑
  今年以来,我市以提高问题发现能力为目标,先后投资8000余万元,引入一市一策、激光雷达、智慧环保等科技创新团队,将精准治污融入大气污染防治“血脉”,织牢大气污染监管“天罗地网”,治理精准度和成效大幅提升。
  我市今年先后建成投运大气超级站、交通站、VOCs组分站,与现有臭氧激光雷达相补充,形成PM2.5和臭氧协同观测组网,其中,VOCs组分站是全省第一个地市级的大气光化学组网。购置FTIR被动遥测、红外成像仪等先进执法监测装备。像红外成像仪,在打击企业趁夜色违规偷排大气污染问题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红外摄像机的热成像功能,可以对远处和高处的污染物排放口进行定向识别,帮助执法人员在黑暗中快速找准目标,提高执法效率。
  同时,我市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每周对全市范围内臭氧前体物VOCs和NOx高值区进行精准筛选识别,共推送高值区域186处,对这些执法监管重点区域,开展有针对性的执法排查,提升执法监管针对性,提高排查效率。
  此外,充分利用3600余家企业用电监控系统,对企业生产设施和治污设施进行同步用电量监测,对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的企业进行实时在线报警,精准锁定违法行为,实现对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的全时段靶向监管,让此类违法行为无所遁形。像寿光市今年利用“智慧用电”环境监管系统,对500余家安装企业通过用电量实时监控企业治污设施运行和重污染天气期间停限产措施落实情况,严防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发生。
  据了解,我市还每半月开展一次城区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监测,对各区道路积尘进行排名通报,在100辆出租车安装颗粒物监测设备,推动清洁道路占比同比提升21.5个百分点。利用铁塔资源,建成基本覆盖重点镇街的高空瞭望系统682套,精准实施火点监控。完成新一轮颗粒物源解析,为精准管控提供支撑。
  在一系列科技创新举措的引领下,我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飞跃式提升。

4
建立应对机制 全面压实大气治污责任
  今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环委会办公室“实体化”运行,全面夯实大生态、大环保格局。其中,针对环保问题,市委、市政府共召开专题部署推进会议60次。16位市级领导分别包靠16个县市区,压力传导到底到位,推动环保问题加快解决。
  同时,环委办实体化运作。为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委员会在生态环保方面的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指挥职能,今年,我市专门调整了市环委会组织架构,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行环委会办公室“实体化”办公,专门增设行政科室3个、行政编制10个,明确科级领导职数5名,遴选公务员5名,追加财政预算1700多万元。
  此外,我市还出台《潍坊市市直有关部门和上属驻潍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厘清49个部门、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同时明确属地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夯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生态、大环保格局。
  今年我市深入推进垂直管理改革,着力打造钢班子、铁队伍。坚决把“抓班子、带队伍、正作风”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始终保持“团结和谐、真抓实干、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浓厚干事氛围。
  坚持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并重,实施突出大气污染问题“123”惩戒机制,制定《生态环境重点问题整改黄牌警示实施细则》,市政府先后对大气环境改善不力的6个县市区、6个镇街进行约谈,对148个大气污染突出问题责任单位实行黄牌警示,全面调动各级合力推进生态环保工作。
  市生态环境局成立八个督导组,50名干部深入一线,日督夜查相结合,对全市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面督导检查,共检查现场6230个,发现并推动问题整改3874个,有力推动了大气污染问题整改落实。
  我市还进一步完善有奖举报制度。修订举报奖励实施细则,设立举报电话、信箱、邮箱,共受理群众有奖举报案件19件,奖励资金1.87万元。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在现有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基础上,将生态环保工作纳入对市直部门的绩效考核,出台更加严格的《潍坊市大气、水环境考核管理办法》,全面调动全市各级推进生态环保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