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两代坚守乡村卫生室53载—— |
乡亲们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 |
|
|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付生 通讯员 郑秀宝 “放心,你这是感冒。吃点药,过几天就好了。”“下雪后气温低,要注意保暖。”1月13日,雪后的青州市王府街道井塘村银装素裹。一大早,村医孙全军就背上药箱,踏雪行走在山路上,走街串户送医上门;在巷子里遇到村民,他都会停下嘱咐两句。 “冬天容易感冒,我上门看一看,有生病的开点药,没病的嘱咐两句。有上年纪的老人,听我说句‘您这身子骨健康着呢’,能高兴好几天。”孙全军笑着说。 “我父亲就是村医,我们父子加起来,在村里看病的时间有53年了,送医上门走的路差不多有几万公里。本村和外村的,给大家看病的次数超过10万人次了。”孙全军说。 孙全军的父亲孙好荣,从1968年开始担任井塘村的村医,一直干到2016年退休,先后获评山东省“优秀乡村医生”“最美乡村医生”等。 孙好荣回忆说,当初村卫生室条件很差,一个药箱、一双解放鞋,几乎就是村医的全部。那时候村子里都是泥路,上门看病靠步行。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湿滑,摔倒受伤是经常的事。 “有一年雪特别大,天气很冷,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腿脚不便,有的起不来床,我就一家挨一家去看病,在一个下坡的地方摔了一跤,好长时间爬不起来。”孙好荣说,他坚持着给村民看完病,回家后发现膝盖肿了一片。 从小视父亲为榜样的孙全军,从卫校毕业后,毅然放弃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在1987年通过乡村医生考试和规范化培训,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回村帮助父亲给村民看病。他一面努力学习父亲的中医针灸技法,一面将所学的西医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医术越来越好,逐渐成为深受周边村庄百姓欢迎的乡村医生。“既要传承又要创新,为了练好针灸,我四处拜师,回来之后就在自己身上练习,都不记得在自己身上扎了多少针了。”孙全军说。 “大家都很信任孙医生爷俩,谁家有不舒服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孙全军,有时还有外省的人来看病。”村民吴兆刚说。 除了让人信得过的医术,孙全军那份仁心仁术,也被村民称赞。 井塘村位处山区,离城区较远,过去交通不便且车辆较少,遇到急症或重症,很难把病人快速送到城区大医院。 为此,孙全军在1994年买了一辆面包车,成为当时全村人的免费专车,孙全军兼职司机,不管白天黑夜,遇到紧急病人,他都开车往大医院送,被村民亲切称作“井塘120”。 “乡亲们身体健康,就是我们医务人员最大的幸福。”孙全军说,受两代人的影响,他的儿子也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我希望他医学院毕业后考取医师资格证,也回来干村医。乡村基层医疗力量本身就弱,更需要有人坚持在这里,接续下去。”孙全军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