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国家发展改革委十方面举措促消费
以史鉴今 向史而新
“妈妈”是她最骄傲的身份
每一滴汗水都闪耀着信仰的光泽
2022年01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妈妈”是她最骄傲的身份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杨守伟(上)
  △杨守伟和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一起迎接2022新年。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尹莉莉 文/图

  1月13日,新雪未化时,早上七点钟,杨守伟走进了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的大门,这个时刻是她22年如一日坚守的上班时刻,每天她都想早点儿看到她的孩子们。
  一滴水,折射太阳之美。杨守伟把当好孤弃儿童的妈妈作为人生理想,把干好护理工作当成事业追求,心无旁骛照顾孤弃儿童22年,“1029个孩子的妈妈”成了她最骄傲的身份。
  22年来,1029名孤弃儿童曾扑进她的怀里,趴在她的肩上,喊出了“妈妈”的心声;
  22年来,467个孩子和她手牵手,在她的注视下,学会说话、吃饭、走路,治好病,找到养父母,有了自己的家;
  22年来,也有多名孩子由于严重的疾病,病逝在她的怀里;
  22年来,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她一直坚守在孩子身边,岗位从没变过,也没想过要去改变。
  始终如一日的22载坚守,让这些“慢飞的天使”终将展翅翱翔,实现人生价值,拥有更幸福美好的生活。她就像一道光照亮了孤弃儿童的生命,但她只说自己是党和政府温暖的传递者。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都不能轻言放弃”
  2000年,刚当妈妈不久的杨守伟来到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成了一名养育员,职责是“看孩子”。她心想,不就是看孩子吗,自己也有孩子,这还难吗?
  然而,第一眼看到福利院的孩子们,孩子们的病情、形象和重残,刷新了杨守伟的认知。唇腭裂、脑瘫、脑积水、肛门闭锁、先天性心脏病、鱼鳞病、智障、肢体残缺、手足畸形等,都是常见病,甚至,还有艾滋病、梅毒、甲肝、乙肝等传染病。这些孤弃儿童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
  喂饭喂奶、换单穿棉、把屎把尿、值班守夜,一干就是七年。
  多年来,她练就了用手一贴孩子的额头就知道孩子体温的本领,基本无误差;她一听孩子哭声就知道是哪个孩子哭了,是想吃饭了还是想要大小便。
  是的,有人说,血浓于水,很多妈妈都有这种本能。但她们面对的是自己的亲生孩子,而杨守伟面对的是上百个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
  2009年冬天,一个不足月的女婴被送到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女婴身上携带的纸条上写着艾滋病抗体阳性。就在大家围观时,杨守伟伸出手,从纸箱里把女婴抱出来。
  除了妈妈,还有谁能挑起照料她的这副重担?妈妈能嫌弃自己的孩子生病吗?
  女孩的皮肤很白,杨守伟就给她起名叫雪雪。瘦得皮包骨头的雪雪,身体也异常虚弱,打不了点滴,杨守伟就一滴一滴,2毫升、3毫升,给她喂生理盐水。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她反复咨询防疫站专家,给联合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的医学博士马郎发去邮件求助。马博士的回复说,雪雪是母婴传播导致的抗体阳性,和真正的艾滋病患者不一样,只要做好防护,是没有传染危险的,如果精心抚育治疗,还有可能转阴。
  杨守伟赶紧把这些消息转告同事们,打消大家的顾虑,大家齐心协力,一起悉心照料她。8个月后经体检,雪雪艾滋病抗体呈阴性。
  事后有人问她,你怕不怕?
  “怕,说句实话谁不怕,她来到了儿童福利院,就是我们的孩子,‘艾滋病’弃婴也是我的孩子。”杨守伟这样回答。
  对此,2012年来到儿童福利院的护理员张永敏有着深切体会。她说,杨姐有一个信条,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都不能轻言放弃。
  患有层板状鱼鳞病的晓玉得到了杨守伟更多的爱。刚被送到院里时,晓玉看起来大概有两三岁,眼皮外翻,眼珠通红,脸、脖子、前胸、后背、两腿,几乎每寸皮肤,都翻裂起来,一片挨一片,跟鱼鳞一样,“鱼鳞”下边,到处是血口子,密密麻麻,血水、脓水混在一块儿,散发出呛鼻子的味道。就在大家退后的时候,杨守伟走上前,轻轻抱起这个“带刺”的孩子,带她去洗澡、处理伤口,换上一身干净衣服。
  鱼鳞病十分罕见,多方求医未果,杨守伟根据护理原则,想了很多特殊方法:勤给晓玉洗澡,浸泡一个小时左右;每天涂三遍药,开裂的皮肤都要轻柔地涂抹到;浮起的“鳞片”尽早地剪掉;用剪刀一点一点、一根一根剪掉凸起的皮屑和头发……
  有一次,在洗澡时因为结痂嘴总是揪揪着的晓玉,突然闷闷地喊出了一声——妈妈。
  晓玉会叫妈妈了!晓玉会叫妈妈了!杨守伟激动地对同事说。
  虽然晓玉的病无法根治,但杨守伟从没放弃努力。2012年10月,她在北京参加党的十八大,民政部一位领导听说了晓玉的情况,帮她联系到一位刚从德国学习回来的专家。
  杨守伟特别兴奋,立即和院里联系,把晓玉送到北京。这位专家见到晓玉后,不仅提供了治疗建议和护理知识,还对杨守伟凭经验摸索出的那套护理的“土办法”赞不绝口,不停地说:“你们不只做得对,而且做得非常好!”  
      在护理员妈妈地陪伴和护理下,晓玉身体状况越来越好,学会了唱歌、跳舞,表演节目,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2014年,在儿童福利院生活8年后,晓玉被一个爱心家庭收养。
  后来,养父母寄来晓玉的照片,一开始杨守伟很高兴每天忍不住看照片,忍不住落泪。“后来,我就很少看了。不是不想,是不敢再看,因为我想她。”说起晓玉,杨守伟的眼里闪着泪花。
  “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同样多的爱”
  手术、传染病、死亡和领养,在儿童福利院工作要时刻面对这四个关口,每每都是生离死别的撕扯,让妈妈们的心时时揪着,承担巨大的压力。
  “有的孩子永远不会叫妈妈,但是他们能够感知到妈妈的爱。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同样多的爱。”杨守伟把每个孩子放在心头。
  2005年,杨守伟竞争上岗“小精灵之家”家长后,成了全院0岁至3岁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她让孩子们改口,从阿姨叫妈妈,护理员都成了妈妈,都成了拥有好几个孩子的妈妈。
  乐乐班的30多个孩子全是脑瘫儿,不会走路,不会穿衣,不会交流,甚至吃喝拉撒都不会。杨守伟说,但是这些孩子会用眼睛来和你说话,用眼睛追着妈妈的身影,用眼睛跟妈妈对话。
  杨守伟像每一个妈妈一样,担心孩子的头会睡扁,她要让孩子在床上看到摆动的物体转头;担心消毒液残留在玩具上,她要和同事们亲自洗;清明节的时候,杨守伟根据习俗煮好多鸡蛋,分给孩子们,孩子们马上就学会分享了。
  儿童福利院90%以上的孩子都是残疾儿童,有的是肢体残疾,有的是智力残疾,还有的是精神残疾,但杨守伟认为他们更需要学会生活自理,哪怕是仅仅的学会自己吃饭、穿衣这样简单的事情,孩子们以后会生活得更加有尊严。杨守伟,就是这样一个用心良苦的妈妈。
  从婴幼儿开始,孩子们该自己拿着水杯喝水的时候就让他自己拿着。穿鞋子则需要护理妈妈们千百次的努力,孩子才能学会,这比直接给他吃饭、穿衣穿鞋难度大得多,但杨守伟始终坚持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每天都会带着护理员们去教孩子们做。
  时间一长,大家发现,孩子们刚开始进步的时候,他自己很高兴也很自豪。这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对残疾儿童来说,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是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尊重,更是体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真正的爱。
  就是这支妈妈护理团队,先后带着200 多个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肛门闭锁、脑积水的孩子做了手术,使他们走进校园,走进国内外的爱心家庭,收获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
  杨守伟还给孩子们建立了成长档案,翻开一本本档案,一个个鲜红的小手印和小脚印,是生命的喜悦。小乐会洗脚了,小贝会敲小鼓了,小文会滑滑板车了……透过一本档案,看到了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一本本成长档案,凝聚着杨守伟的心血。
  对于走出福利院进入家庭的孩子,杨守伟她们定下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彻底抹去和妈妈的所有记忆,作为妈妈能送给孩子的最后一件礼物。妈妈们却早已将孩子刻在了心里。
  2010年潍坊儿童福利院从老院搬家过来以后,环境越来越好,医疗条件也越来越好,吃穿用全都有改善,看到这些孩子开心和快乐的时候,杨守伟确实陪着他们一样的开心和快乐。
  但是到了晚上静静地站在另一个地方的时候,她就想起那些离世的孩子。
  “孩子们虽然被他的父母遗弃了,但是党和政府没有遗弃他们,看着这么好的环境,我就想起那些离世的孩子,如果他们也在的话,也能感受到福利院的环境变化,多好啊!”
  这就是杨守伟,一个不一样的妈妈,一个心中无我、感觉永远亏欠孩子的妈妈。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是我学习的动力”
  “孩子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我就去学什么。”从2006年开始,杨守伟觉得需要专业技能,就开始学习,高中毕业、没有多少专业基础的她买来学习资料,准备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她跟着老同事学,陪孩子手术时跟着医生护士学,学以致用,学了马上就用。
  早产儿小敏只有巴掌大,生命微弱得像一根风中灯草,杨守伟没有放弃,对她进行特殊护理,考虑到她身体过于虚弱,胃肠功能不全,她们每天坚持少量、多次喂奶,尽量多地抚触她,大概六个月大时,逐渐添加蛋黄、菜泥、肉末等食品来增加营养。一岁时,小敏的体重到了15斤,体格也达到正常,依据专家建议,杨守伟带她到医院做了心脏病修复手术。
  手术后,杨守伟更加精心地护理和养育,大概半年左右,长得又白又胖的小敏,活泼健康,后来被家庭收养。
  每一个脑瘫的孩子,病的体位都不一样,杨守伟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去做,让他们的身体能够舒缓。她创新的脑瘫衣有大孩子用的,也有小孩子用的,还有防止皮肤受压、磨损的“T型垫”。
  还有为患儿安全康复训练抓握能力的多种抓握手环、解决唇腭裂患儿进食困难问题的“吸管式奶瓶”、防止孩子发生自残情形的“约束衣”,市面上根本没有,像这样为孩子们量身订做的创新,需要的不只是匠心,更多的是爱心。
  2006年,身体一直很好的杨守伟因为院里人手短缺,连续上班累倒住院,躺在床上时不想动,加上床也比较窄,很难受。也就是这一次住院让杨守伟的创新点子变成了现实。
  出院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床上的床垫子拿下来,把不会走的孩子全都抱下了床,让孩子们在地上爬来爬去,他们哼哼呀呀地互动着。杨守伟坐在地上,腿上放着孩子,怀里揽着孩子,肩上驮着孩子,孩子很开心。
  有人说,这样子不好看啊。杨守伟却说:“对我来说好看没有意义,孩子舒服才是最大的意义。”
  就这样,2007年杨守伟让孩子们实现了脱离床铺的第一步。
  “脱离床铺”像是打开了孩子的心门,更像是情感上“疗伤”,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发现,孩子不晃头,也不撞床了。连儿童护理专家也敬佩杨守伟的独到发现。
  杨守伟提出每天给孩子们做抚触、做亲子操、脱离床铺,每天对孩子抚触至少2次、拥抱最少7次、每天2次将孩子们抱到地垫上……这些看以机械的量化数字,用标准丈量的爱,是杨守伟们的付出,是对孱弱生命的尊重。
  经过十多年的培训及自学,杨守伟先后取得了孤残儿童护理员、高级育婴师、营养师、中级蒙特梭利教师等多项资格证书,成为同事眼中心怀十八般武艺的“高手”。她创新的重症脑瘫儿童“口腔护理”方法、婴幼儿触摸墙等在全国儿童福利机构推广。
  “我最大的追求和幸福,就是尽最大努力把命运的亏欠都补偿给他们,让他们拥有正常生活的权利,活得健康、活出尊严。”22年,杨守伟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实干诠释忠诚担当,给孤弃儿童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是妈妈的使命,更是一个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