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技强审 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
市审计局创新引领推动提升监督质效 |
|
|
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宋文娟 通讯员 吕晓敏 李保华 文/图)近年来,市审计局深入贯彻落实“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持续强化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审计,审计信息化应用成果显著。 坚持数据先行,推进预算单位大数据审计分析全覆盖。该局把提高大数据审计能力作为干好审计工作的基本功,大力推广“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着力增强采集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的能力。从2019年开始,该局在市县两级推行预算单位财务数据采集全覆盖,建立了财政、社保、民政、公积金等重要行业的业务数据定期采集机制,已采集28类近16T业务数据,为开展大数据分析奠定了基础。同时,组建了以市审计局为中心,辐射各行业、各县市区的“1+N”大数据分析团队,连续三年组织实施市县两级预算执行审计数据分析全覆盖,实现了对全市1500多个一二三级预算单位的全覆盖审计监督。加大数据分析在审计项目中的推广应用力度,在全市中心城区公交运营发展状况专项审计中,通过对公共交通资源配置、线路规划设计等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了部分公交营运线路不科学、边远乡镇公交覆盖率低等问题,为推动公交运行效益和公交服务质量提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抢抓改革机遇,全面完成金审工程三期系统试点部署。金审工程三期系统是审计署构建的涵盖行政办公、审计业务管理、数据分析、综合研究和指挥决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应用新平台。该局把争取金审工程三期系统试点作为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机遇,积极沟通、主动对接,作为全省5个试点单位之一成功承担了金审三期应用试点工作。通过市局部署、市县联动,率先完成了金审三期部署工作并在全市审计系统全面开展应用,成为全省最先开展金审三期全面应用的市级审计机关。该系统应用涵盖了行政办公、审计业务管理等各个方面。在行政办公方面,全面取消纸质发文流转签批,全部通过行政办公子系统办理,实现了公文无纸化办理;在业务系统方面,实现了新开展审计项目全部线上运行,审计项目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整改阶段全流程线上管理和运行,审计工作模式、组织管理方式实现深刻变革。 突出以用为本,强化地理信息“一张图”推广应用。审计地理信息“一张图”系统作为山东省审计厅联合省国土测绘院开发的系统平台,能够实现国土地理信息数据下载、上传、分析、发布、授权、取证的全流程辅助审计。2020年,市审计局积极争取,获批成为全省审计地理信息“一张图”试点单位。在此基础上,该局不断加大地理信息技术培训力度,建立地理信息技术人才库,统筹资源、统一调度,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地理信息“一张图”应用,已在21个审计项目中运用了地理信息“一张图”技术。在全省耕地保护和土地利用项目中,通过组建自然资源资产大数据分析团队,开展地理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审计成果得到省审计厅充分肯定;在市海洋发展和渔业自然资源环境审计中,首次在海洋自然资源环境审计中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展大数据分析,发现疑点一千多条,审计期间及时督促有关单位、人员上缴了欠缴的相关海域使用资金和补贴。通过地理信息“一张图”的内业大数据分析和外业审计核查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对审计问题的全纬度全方位揭示,有效提升了审计质效,拓展了审计覆盖面。 创新技术手段,扎实推进BIM投资审计平台实践运用。BIM技术是以信息数据为基础,对工程项目进行模拟建造,实现建设项目的智能管控,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等特点。为推动大数据审计在公共工程投资审计领域的应用,该局组建了BIM技术团队,并将BIM图形技术、大数据、智能技术运用到审计实践中,打造在线化、数字化、智慧化的BIM投资审计平台。今年,市审计局将该技术首次运用到宝通街快速路项目跟踪审计中,通过BIM技术模拟,论证了市中医院段半封闭隔音屏障不能满足噪音控制标准、虞河桥原有设计方案不够优化、原有辅道及绿化设计不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等一系列问题,并及时向建设指挥部提出合理化审计建议,保障了宝通街快速路项目顺利实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