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十笏园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聚焦全国两会
 
标题导航
树老人
嘴角扬起的那抹笑
读《了凡四训》悟家母人生
破阵子·早春晨游
浣溪沙·雨水
品茗
闻啼
《迎春花开》
走啊走啊开花去
聆听天地蓬勃的声音
2022年03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树老人
  铃兰 摄



  ◎铃兰

  作者简介 铃兰,喜欢画画的作家。本名马淑敏,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潍坊市奎文区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著有散文随笔集《铃兰芳菲》《向着温暖的方向》《初心如初》,长篇小说《女人四十》,改编出版动物文学名著和科幻文学名著17部,主编出版图书四十余部。
  每次路过东风西街丽景酒店门前,都会为机动车道上的那棵古槐担忧,尽管它的四周有一米高的长方形铁栅栏围护,树上缠着醒目的大红布条,据说可以辟邪。然而,置身于车水马龙的环境中,它还能迎风挺立多久?
  这棵老树没有名字,跟它的族人一样,只有一个统称——“槐树”。它的身上订着一个编号,那是人类给予它的独一无二的标识,那个编号不是挂在树杈上,而是用钉子钉在粗糙的树皮上,订铁牌的地方有个明显的凹处,是人类带给它的痛楚。前几天再次过去查看,没有看到标牌,大概是让红布条遮住了。
  这棵古槐苍劲挺拔,高约20余米,主干直径1米左右,张开的树冠如一把巨伞,据说它的树龄已有300多岁。也有人说,缠在它树身上的红布条不是辟邪用的,而是因为它的主干上有一个狭长的树洞,且填有水泥石块,红布条其实是为其包裹岁月伤痕的“创可贴”。
  在潍坊,这样的古树并不多见,生活在四季分明的北方,自然比在四季如春的南方多一些风霜雪雨的历练,养成了它刚劲粗粝的风骨。
  槐树在我国分布极广,属于比较古老的树种,国人对于槐树一直存在着某种说不清的敬畏。听老辈人讲,树过百岁即成精,如果轻易移植或者对其不敬,会遭到报应的。
  也许是巧合,也许有某种玄机,我国古人对“树老人”也有近乎崇拜的原始信仰,出现了许多有关槐树的神话传说。槐树因其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古人视其为吉祥、祥瑞的象征,《太平广记》中就曾记载过两京道上槐王和荆山槐神的故事,数千年来,形成了崇拜槐树的文化现象。
  我喜欢看高大粗壮的古树,摸摸它们的树身都能感受到一种伟岸硬气的力量。在我心目中,它们应该生活在无人打扰的原始森林,四周除了花花草草,还应该有它的子子孙孙。我喜欢树,不仅仅是眼前这棵槐树,对所有的树木,我都有感情,特别是对虬枝盘旋的大树、老树、古树,感情尤为深厚。
  每次看到东风街上的古槐,我都会莫名其妙地为其担忧,担心它被高楼大厦压抑了蓬勃的生机,担心它被呛人的汽车尾气憋住了呼吸,担心它哪天长到高压线上,被人锯掉。在它脚下的土地还叫做潍县的时候,它的周围也是如此热闹,只不过楼层没有这么高,它的西北侧是有名的十笏园街区,东侧和平路紧临白浪河,是市井百姓喜欢聚集的地方。以前这里有夜市,可以享受逛街的乐趣。吃过晚饭,或流连于一个个地摊,看看琳琅满目的小物什,哪怕不买都觉得是视觉的享受;或在河边漫步,两岸灯红酒绿,曲水流觞,有情人相拥嬉戏,到处弥漫着欢快的气息。
  1994年3月,东风大街拓宽加长,这棵古槐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1996年,东风桥扩建改造,更名为亚星桥,东风大街二次拓宽,这棵古槐便凸显在马路上了。幸好当时的领导听从了群众的建议,这棵古槐才有幸留在了这里,成为繁华大街上一道矗立的风景。
  那天开车在路上,我在渤海路、福寿街路口,又见到一棵与此树命运相似的古树,也是槐树的族人,据说树龄已有四百多岁。这棵古槐幸运多了,它的生存空间更为广阔,主路的划线部分离树身远出好多。由于身处路口交界边缘,它的周边有块大大的三角形禁车区域。看得出,筑路设计师已经有意为它留下一席之地,作为它的生存领地,只不过在空旷的渤海路上,它显得有些单薄,像个孤独无助的老人,迎风颤立。
  一个城市有了古树,便有了年代感。如果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那么,古树就是这座城市现存不多的“老人”,它见证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城市变迁,阅尽路过它身边的万千风景,寄托了老潍县人太多的回忆和情感。活着的古树比文物更为珍贵,作为地标性“树老人”,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轨迹,让人由然生出一种历史的凝重感。
  潍坊与槐树渊源流长,近几年参与编写村志,发现潍坊很多姓氏的祖先都是明洪武二年从山西洪洞老槐树迁来:“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讲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山西移民史。山西洪洞县城北广济寺旁驿道边那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就是老潍县人能够追溯到的老家。那些被迫迁徙来的村民,为了表达对移民活动的纪念和对故土祖先的怀念之情,在建村时,多在村中显要路口或村口,栽上一棵槐树。随着时间的推移,幼槐成了古槐,古槐就成了故乡、祖先的象征。
  其实,我应该感激彼时城建修路的决策者,他们没有下令砍掉它,使古树得以存活下来,给这个城市增加了年代的厚重感。一座城市有了枝繁叶茂的“树老人”,便多了郁郁葱葱的文化底蕴。在我看来,整个世界都是有生命的,花草树木也不例外,它们跟人一样都有灵魂,所以,善待它们其实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