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目前全市小麦苗情特点,今年小麦下一步田间管理,要坚持以“科学肥水运筹,精准绿色防控,保穗数,增粒数,增粒重”为原则,以“防病虫害、防倒伏、防干热风,抗灾夺丰收”为重点,切实抓好关键措施落实,确保夏粮实现丰收。 ◆因地因苗管理,做好肥水运筹 拔节期因苗分类管理。对分期施肥管理返青期没有进行春季肥水管理的一、二类麦田,均应在拔节期进行二次追肥浇水。要做到因地因苗分类管理,对于地力水平一般、群体偏弱的麦田,应在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以促弱转壮;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适宜麦田,应在拔节中期追肥浇水;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偏大旺长麦田,要坚持肥水后移,在拔节后期(倒二叶露尖)追肥浇水,以控旺促壮。磷钾肥全部底施的,一般亩追尿素10~15公斤,分次施肥的,可追施总肥量的40%左右。 酌情浇好开花灌浆水。小麦开花期至开花后10天左右,若墒情适宜,则不必浇水;若墒情不适宜的话,应适时浇水并应控制水量,不宜大水漫灌,以保证小麦籽粒正常灌浆,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重,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此时期浇水应特别关注天气变化,不要在风雨天气前浇水,以防倒伏。一般地块再结合浇水亩冲施尿素10公斤左右。 叶面补肥。可用0.3%磷酸二氢钾+2%的尿素+0.01%芸苔素内酯0.05~0.1毫克/升混合复配溶液,在拔节期,灌浆期叶面喷施2~3次,提高小麦粒重。 ◆科学绿色防控,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防治条锈病。要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控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0%时,要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可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50克,或30%醚菌酯悬浮剂50~70毫升,或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5~30毫升,对水均匀喷雾防治。 防治赤霉病。小麦抽穗扬花期一旦遇连阴雨或连续结露、多雾天气,立即喷药预防;若气候条件特别适宜,隔5~7天再喷药1次。可亩用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15~25毫升,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毫升,或25%咪鲜胺乳油50~6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对水均匀喷雾防治。 防治白粉病。可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5~60克,或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40毫升,或250克/升丙环唑乳油35~40毫升,对水均匀喷雾防治。 防治麦蚜。可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40克,或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或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2~3克,对水均匀喷雾防治。 防治麦蜘蛛。可亩用5%阿维菌素悬浮剂4~8毫升,或4%联苯菊酯微乳剂30~50毫升,对水均匀喷雾防治。 ◆科学有效应对,做好灾害预防和补救 防“倒春寒”。小麦拔节前后发生“倒春寒”冻害或冷害,将导致小麦结实粒数减少,影响产量。一是在降温前喷施叶面肥,增加抗寒能力。二是及时浇水。提高小麦植株下部气温,防御或减轻“倒春寒”冻害。若发生冻害,要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可及时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促进中、小蘖迅速生长和潜伏蘖早发快长,减轻亩穗数和穗粒数的下降幅度。 防后期倒伏。今年由于麦苗长势偏弱,促长措施较多,起身后可能拔节较快,后期存在着倒伏的风险。肥水较足麦田,可在起身至拔节前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50克,或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30~40克,或25%甲哌鎓水剂15~20毫升,加水30~40公斤均匀喷洒麦苗,注意化控必须在拔节前进行,否则起不到应有的预防效果。其次,要注意灌浆期浇水时间,建议在无风或微风时浇水,遇大风天气要停止浇水。对于一旦发生倒伏的麦田,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补救。一是不扶不绑,顺其自然。人工绑扶等辅助措施,会再次造成茎秆损伤或二次折断,减产幅度更大。小麦植株具有自动调节功能,倒伏发生3~5天后,叶片和穗轴会自然翘起。对于倒伏状况不太严重的麦田,可在雨后人工用竹杆轻轻抖落茎叶上的水珠,减轻压力助其抬头。二是喷药防病害。小麦倒伏后,为白粉病等喜湿性病菌繁殖侵染提供了理想场所,往往导致白粉病发生严重。对倒伏麦田要及早喷施三唑酮等杀菌剂,减轻倒伏病害次生危害。三是喷肥防早衰,减轻倒伏早衰次生危害。小麦倒伏后秸秆和根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秸秆输送功能和根系吸收功能都有所下降,要结合喷药混喷0.2~0.3磷酸二氢钾和芸苔素内酯叶面肥,增强光合作用,提高粒重,减轻倒伏早衰次生危害。 防干热风。在小麦扬花灌浆过程中发生干热风,可使小麦失去水分平衡,严重影响各种生理功能,显著降低千粒重,导致小麦减产。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是小麦后期防病虫、防干热风,增加粒重、提高单产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孕穗期至灌浆期,结合“一喷三防”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1~2次,每次间隔7天~10天,可一定程度预防干热风,减轻灾害损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