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丛秉政
第一次见到梅花的词和画,是五六岁时家父买了一套白瓷茶具,雪白的茶壶外部画有红彤彤的数枝梅花,配了毛泽东手写的咏梅词。第一次见到真的梅花,是十岁那年春节大年初一给本家一位爷爷拜年,在他屋里看到花盆里有一株开了几朵清香四溢、白中带绿的不知名花儿,后来才知道那是盆景白梅。第一次见到室外的梅花,是很多年后的一个农历正月十五,在游览十笏园时看到的,几株腊梅黄花怒放、香气袭人,若干年后才知道此“梅花”另一个名字叫蜡梅,不是真正植物学分类中的梅花,两者在植物学上是不同科、不同属,只是名字里都有“梅”字而已。第一次在潍坊见到野外的梅花,是2020年武汉疫情解封后的4月中旬,去白浪河畔踏青时偶然发现的一丛丛灌木类红梅,只不过那时花儿大半已凋谢,欣喜之余略有憾意。今年农历二月二的傍晚,在浞河边漫步时居然惊喜地看到一树树红梅在春寒料峭中绽放! “花中之魁”梅花,秀雅卓然,冰心玉质,原产于中国,耐严寒、耐贫瘠,象征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从《诗经》算起,历代文人骚客咏梅诗词不可胜数。民国时期,梅花被定为国花。新中国成立至今,虽未正式选定国花,但无论是双国花还是多花并列的备选名单里,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的梅花,跟牡丹名列前二。梅花一般在每年的1至3月份开花,不同地区环境气候不同,开花时间各异,南方地区是在1至2月份开花,北方地区多数是在3至4月份开花。 梅的坚毅高洁、气节风韵,历来被文人所赞美,咏梅诗词佳句频出。如宋代王安石诗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明朝田汝成:“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枝独先天下春。”形象地刻画了梅花凌寒独开的坚贞品质。尤其是元代王冕,隐居于绍兴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树屋”,工墨梅,“写梅作诗,其来一也。名之虽异,意趣实同。”他名气最大的《墨梅》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此诗“流”字,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王冕《墨梅》画作自题诗本字,社会上流传版本多作“留”,两字皆有道理。王冕多首咏梅诗中还有一首传世佳作《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遗世独立、清气乾坤,既是歌颂了梅花精神,也是画家的人格写照。 鲁迅曾精辟地用梅花作过一个比喻:“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先生还请人为他篆刻过一方石印“只有梅花是知己”。 最能体现梅花坚强不屈、大气高洁精神的当属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写于1961年12月,当时一个大背景就是内外交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对华经济封锁,“老大哥”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终止一切援助,国内正处在“大饥荒”三年困难时期,伟大领袖“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写下这首咏梅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用中华民族大无畏的气概和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精神,激励中国人民勇于蔑视困难、战胜困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疫情还没有远离,防控决不能松懈。在当前这场没有硝烟的全民抗疫持久战中,更需要学习梅花精神,风雨都不怕,冰雪压不垮,全力打赢疫情防控战,快快拥抱百花盛开、万木葱茏的美好春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