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建成风电光伏发电年总发电量逾6亿千瓦时 |
昌邑市向海图强加快打造新能源产业体系 |
|
|
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窦浩智 通讯员 王鲁兵 史迎迎)近日,随着三峡新能源山东昌邑发电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首台海上风电机组吊装完成,首批机组也将于10月份实现并网发电,标志着昌邑市拉开了由陆地风电向海上风电迈进的序幕。 坚定不移向海发展是市党代会和市“两会”确定的重点突破工作。昌邑市坚持向海图强,加快打造海洋新能源产业体系,“光伏+渔业”“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能源新模式层出不穷,“绿电”“零碳”“变废为宝”等能源新体系应运而生,打造出海洋经济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新引擎”。 “新业态”打造能源“新地标”。 “我们作为山东省首个获批的‘渔光互补’项目已运营6年,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1.4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1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82吨、二氧化碳12.64万吨。同时,下层的水产养殖也给老百姓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益,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山东天恩滨海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袁玉杰介绍。 昌邑市围绕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大力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同步推进海上陆上风电、“光伏+渔业”、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新业态,新能源企业发展至170余家,构建起新能源产业集群。截至2021年底,共建成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43.45万千瓦,年总发电量6亿千瓦时以上。 “国字号”抢滩登陆“渤海湾”。 在今年全省重大项目春季集中开工中,昌邑市的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渤中I场址海上风电项目、三峡昌邑风光同场项目入围7个潍坊市总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这3个项目合计总投资达153亿元,具有项目体量大、带动能力强、产业引领作用优的特点,也让昌邑海上风能开发由海岸迈向了“深蓝”。 中国华电、中国华能、三峡新能源、国华能源等一批“国字号”“央字头”企业聚首昌邑北部“盐碱滩”。这源于拥有广袤的滩涂和充足的风能等自然禀赋,更得益于昌邑市一流的营商环境。 昌邑市创建“邑心为企”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品牌,强化政策、资金、人才、土地、审批服务五个保障。在审批环节,实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实现主流程审批提速60%以上。在建设环节,以“店小二”精神为项目建设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一对一精准服务,促进项目早获批、早落地、早达效。 “融合化”构建海洋“生态圈”。 融合是海洋产业持续发展的支撑。昌邑市探索实施海洋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围绕绿色化、集约化、无害化目标,全力构建共赢共生的海洋产业发展生态圈,积极探索推动海上风电与多模式海上光伏同步建设,在三峡昌邑海上风电场区内建设桩基固定式与漂浮式海上光伏对比验证示范项目,创新打造“风光同场”一体化开发模式。 “海上风电并网后加快实施海洋牧场建设,将建成全省唯一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打造全国首个海上‘风电+光伏+牧场’融合发展的新能源产业示范样板,加快构建‘海上粮仓+蓝色能源’模式,为山东省海洋动力装备开辟全新应用场景,打造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海洋强省建设新的增长点。”昌邑市发改局局长孙兆兴介绍说。 目前,海洋牧场与三峡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入选山东省黄河流域“产业高效发展类”重点项目,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约9.4亿千瓦时,年可节约标煤约28.8万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