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全军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总结了过去五年的辉煌成就,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吹响了为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品质城市不懈奋斗的号角。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打造以人为本、更具亲和力舒适感的“温度城市”、品质城市、韧性城市、安全城市,让潍坊未来更美好。
韧性城市建设是各国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一些国外大城市已开展韧性城市的建设实践。如伦敦出台《管理风险和增强韧性》报告,纽约推出“一个更强大、更具韧性的纽约”计划等。在国内,2017年6月中国地震局提出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韧性城乡”计划是其中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其中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而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也以政府工作报告、城市总体规划等形式,强调了韧性城市的重要性。 何为韧性城市?“韧性城市”主要强调是一座城市在面临自然和社会的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后,特别是在遭受突发事件时,能够凭借其动态平衡、冗余缓冲和自我修复等特性,保持抗压、存续、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当灾害发生的时候,韧性城市能承受冲击,快速应对、恢复,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并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从宏观上看,韧性城市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发生灾害的时候,生命财产损失可控,也就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小;二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不中断或者可以快速恢复;三是备灾救灾系统完善,而且能够快速启用,灾害不发生链式反应,也就是次生灾害少;四是灾后恢复的时间和程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也就是恢复快。 建设韧性城市对于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作为现代技术创新和先进产业集群的空间载体,增强城市韧性有助于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二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需要,当更多人口和产业聚集到城市,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三是提升全球经济竞争力的需要,增强应对重大灾害和冲击的韧性能力是城市参与未来全球竞争的战略能力。 那么,作为正迈向二线城市、人口超过900万的大城市,潍坊如何打造成一座“韧性城市”呢? 一是建立健全韧性城市发展规划体系。经验显示,百年罕见的暴雨、前所未有的疫情等会对城市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破坏,生产链供应链出现断裂,部分国家和区域出现大面积停产停业,受灾害城市的老百姓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要坚持网络化发展格局,各县市城区和潍坊中心城、城郊和城区之间设置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能源、水、通信和医疗等设施体系;构建更加科学的湿地、河道、公园等平时休闲急时蓄洪的城市海绵体系;研究规划更加弹性柔性的城市空间布局、建筑、能源供应、应急物资储备和产业布局等。 二是更加重视韧性社区和韧性街区建设。作为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单位,社区是民众参与韧性城市打造的最直接载体。可考虑结合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十五分钟生活圈”,丰富充实增强城市社区韧性要素,建立平急结合的微型公园、物流仓库、战略储备等。加强培训社区安全应急人员队伍,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提升社区在危机面前的响应能力。更加重视街区安全,让城市街区成为群众闲庭信步的地方,特别是构建校园到家园的安全通道体系,建设街道、学校、家庭、社区协同的“街道眼”,建设“零风险”青少年保护的街区安全韧性体系。 三是培育成熟的市民心态。加强居民灾难应急教育,涵养成熟的民众心态,让市民在灾难面前保持积极、坚强的面貌。首要是培育科学素养,让市民在风险面前不因恐慌而自乱阵脚,让城市的危机动员更高效。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地普及科学知识,加强安全教育,提升防灾意识,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宣传、推广应急知识,普及突发情况下的生存技能,举行自然灾害等救灾演练。 四是加大新兴技术的应用力度。高度重视新兴技术在建设韧性城市中的“加持”功能,充分利用和发掘新兴技术的功能,重新定义城市就业、交通、居住等空间的形态和使用模式,从安全性、可持续发展等层面重塑城市和社会。比如,运用大数据技术,借助海量数据分析和研判城市运行中的重要参数,为城市治理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借助人工智能算法,为及时发现、预防风险和灾害提出科学化、人性化相结合的应对方案;使用迭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之间的有效管理,以便及时识别风险、控制危机蔓延,进而加速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耐灾”能力。 (作者单位:青州市委党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