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专版
 
标题导航
昌乐“青鸟归巢”行动建功乡村振兴
朱刘街道:“引挖并举”激活人才“源头活水”
红河镇:以人才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五图街道:“引育”骨干力量助力人才振兴
乔官镇:“科技副总”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宝都街道让人才引擎成为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昌乐经济开发区筑巢引凤
营丘镇强化人才“吸引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向美同行,与家长共圆教育梦想
2022年05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美同行,与家长共圆教育梦想
——坊子区南流中学践行农村家校共育纪实
  学校教师家访现场。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董金平 通讯员 于复明 王忠江 苏良进 文/图
  坊子区坊安街道南流初级中学是一所农村学校。学校践行“成美”教育,教育成人之美,同向美好生活。基于此,学校深挖“成美”教育理念下的家庭教育美好因子——用父辈粗糙的双手,捧起孩子灿烂的梦想,那是满怀憧憬的希望之美;忙碌一天,亲子相拥,享受乡村静谧,那是彼此接纳的柔情之美;父劳子勤,各自努力,那是相互支持的奋斗之美……
  南流中学以美相召,以美相邀,面向广大农村家长,深入交流成长的点滴、教育的梦想。年复一年,向每位家长真心倾诉、科学引导。广大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认知,从“只管孩子吃喝”,转变到“放低声调交流”;从“指头和巴掌”,转变到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一点点转变,在一位位家长身上悄然发生,家庭里的教育之美,也在一点点显露。教育,改变着这片富饶土地上耕耘的乡亲。
诚心相拥,遇见真的美好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了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学校通过系列组合措施,健全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把市、区两级规定的和自己学校创新的家长课程开齐开足,并持续开展多样态家庭教育活动。家长有了认识上的变化,有了贴合规律的家庭教育行动,以此带动了学生的成长。
  多年来,通过持续坚持、扎实务实的家庭教育提升工作,南流中学的家长们从精神层面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提升了。原本农村家庭可能欠缺的精神营养,得以持续补给,良好的教育习惯日益养成。
  家长会上可以看到这种变化,原来家长动辄没时间参会,如今参会的越来越多,坐下来听课的也多了。而且,学校和大部分家长都能发现,个别缺席的家长,孩子的成绩往往就不好;而那些成绩不错的孩子,其父母往往是在家庭教育上特别用心的人,这些,相当具有说服力,进一步促成了良性循环。
  有一位学生的妈妈就比较典型,她承担着家里繁重的劳动,丈夫身体很差,家里的收入,几乎全靠这位妈妈一个人打拼赚来。但打工再忙再累,为了女儿的学习,她对老师说的话言听计从,尤其是老师说的家庭教育学习等,更是一节不落,初中三年,每次家长会都拿着笔记录,回家跟孩子交流。遇到教育问题,还会第一时间打电话请教老师。有一次,针对孩子玩手机的问题,她打电话请教老师,并按照老师教的沟通方法跟孩子交流,结果很管用。她的女儿最终以理想的成绩顺利进入高中。
  有一个男孩非常调皮,对什么都好奇。他的父亲在街道上开厂子,对家庭教育十分重视,对孩子从来不打骂,很重视谈心,用家庭教育书籍里的知识、理论进行教育,男孩也顺利被高中高分录取。
  这些事例证明,孩子有理想的成绩,离不开亲子共同学习成长。学校的老师们只要和家长在一起,就用身边这些例子来引导,于是,家校共育的氛围越来越浓。家长们聊天时,话题中“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了“别人家的爹娘”,效果非常好。这些教育中的好事例,学校处处、时时宣讲,有力促进了家校共创。
队伍建设,明确全员实践
  家庭教育不只是班主任的事,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处处育人、人人育人、时时育人的特点。学校着力打造全员育人队伍建设,让“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调研学习”“家庭教育+家委联动”相结合。
  配齐配好家庭教育师资。培养一支观念新、知识全、重事业、强责任的家教队伍。学校每学年在原有家庭教育工作小组基础上,有计划吸收热爱家庭教育的专家、教师、家长持续充实到家教教师队伍中,不断扩大家庭教育教师队伍。成立由校干、班主任、骨干教师和5名兼职心理辅导师组成的家长学校教师队伍。每学期开学初、期中考试、父母大讲堂、家长会、期末考试前和平时的家庭教育例会,都是对这支队伍的新提升、再培训。除了校内,学校还组织大批骨干教师去市内其他省级家庭教育示范校参观学习,并利用好各种激励政策,促进教师持续“走出去”。
  建立重视三级家委会建设。学校广泛吸引文化素质较高、威信较好的家长加入,还为家委会配备专属办公室,图书、饮水机、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一应俱全,方便家长来校交流,以全面细致的工作保障队伍建设,促进家校沟通。
制度构建,夯实支持保障
  为了保障家庭教育工作高效推进,学校将其相关方面具体内容,纳入日常工作的组织架构和制度保障中,建立健全机构建设,使布局合理的家庭教育网络初步形成。
  成立由校长梁志健任组长的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家校合育中心、学生成长中心和各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层层落实责任。定期与兄弟学校学习、交流,同时积极争取各方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深度关心与支持。
  建立完善的家庭教育工作制度,形成共育合力。制定《南流初级中学家长委员会章程》《南流中学家长委员会制度》《南流初级中学家长委员会职责》等,学校建立和完善了家庭教育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制度保障让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课程推动,打造双向平台
  潍坊市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时间早,各种课程体系已较为完备。比如,市教育局规定,学校每学年要开展不少于四次八课时的家长课程。落实相关要求,南流中学采取线下、线上双向推动,保证课程开齐开足。
  线下课程方面,高度重视并落实“开学第一课”。高效开展此项活动,有效地建立起学校、家庭的教育衔接,提升了家长、学生素质,接地气的讲座,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学校根据牵手两代教材,结合实际,在三个年级分别开展内容不同的家长课程。每次用时1.5至2小时,授课后还布置形式灵活的家长操作作业,完成不难,家长喜闻乐见。这些课程持续更新着家长的育人理念,助其掌握科学育人方法。
  线上课程方面,引导家长下载“幸福路”亲子共成长平台,将这一优质的“移动家长学校”,送到每位家长手中。目前学籍数为996人,平台注册数为1200多人,注册率高达120.4%。此外,学校还组织多场景学习,组织初一家长观看名师工作室培养人刘海涛“入学适应”主题讲座,观看知名专家陆士桢“给家长的六个建议”主题课程,观看知名专家宗春山“初中段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主题课程,初三家长观看知名专家赵伟志“自主学习与内驱力唤醒”主题课程等,这些优质“养料”,为家长们培育家庭教育理念起到了浸润、滋养的作用。
多向发力,收获共育成果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是有力的共育合作项目,是学校教育需要长期开展、持续创新、多方促进的重要工作内容。学校以“提升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理念,感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幸福美好”为抓手,持续开展系列活动,家庭教育工作成果显效。
  万名教师访万家。学校每年进行全员家访,外地家庭电话家访,每年4次在家访中交流孩子表现,宣传教育心法。家访形式多样,时常在田间地头、打工现场进行,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在家的生活学习情况,咨询家长建议,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指导家长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家长受访率为100%,由教师建立问题销号台账,跟进解决问题,提高家访成效。
  开设父母大讲堂。每年至少举办四次父母大讲堂。邀请市、区两级各10名专家开展讲座,《好习惯成就精彩人生》《明确目标,提升动力,赢在中考》等内容充实,形式活泼,使家长们对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加强特殊学生关护。针对孤儿、残疾人和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成立特殊关爱中心,建立台账,定期开展关爱活动、心理辅导、送教上门等。利用“爱心一日捐”,为学生们购买鞋子、笔记本等日常用品,与其亲属深入交流,了解孩子情况,用教育的温暖滋润孩子们的心灵。
  社交平台网上交流。每个班级的家校微信群里,不光有班主任、各科老师、学生家长,还有负责家庭教育工作的校干及心理教师。在微信群里,家长们和老师畅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在校或在家情况,分享家庭教育理念及方法。
  重视家校沟通节点设计。设立校长接待日,家长入校共商学校办学、管理意见,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上的困惑。设立学校开放日,让家长和孩子一同听课,拉近家长和学校、家长和老师的关系,有助于达成教育理念共识。
  注重研究型家庭构建。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学校着力进行学习研究型家庭构建,通过多种形式,以“唤醒理念、达成共识、找到办法”为目标,倡导家长持续学习。正因如此,也才有了学校广大家长“多看看孩子背后的爹娘”的一致认知。
  南流中学地处农村,以前,家长“只管吃饱喝足,教育全靠学校”的想法根深蒂固,对于家庭教育,大多不配合。遇到学生成绩下滑,就会直接指责教师,家校关系紧张。学校组织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学习,出勤率都成问题。如今,学校通过耐心疏导,用心共情,深入宣讲,“不求次次参加,力求每次有效”。逐渐地,家庭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家长走出家庭教育误区,配合学校实现共育,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连续两年实现100%。学校获评潍坊市优秀家长委员会;张轶智、郎咸杰、郎雅婕、罗雨彤、刘锦熙等同学的家庭获评坊子区“书香之家”。扎根乡村,拥抱家长,以兄弟姐妹相携的力量,南流中学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家校合育的美好故事。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