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服务镌刻文明深度 |
——我市“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入选数量位居全省各市首位 |
|
|
志愿者与青少年学生一起参与禁毒宣传活动。
|
|

|
|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方文婷 文/图 日前公布的2021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中,我市最美志愿者——毕庆东,最佳志愿服务组织——高密市党员雷锋团,最佳志愿服务项目——青州市高山爱心诊所志愿服务项目成功入选,入选数量居全省各市首位。 这张榜单折射出志愿服务蓬勃发展态势,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缩影。 志愿服务“磁场”澎湃有力 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达149.1万人,志愿服务队伍达7650个,“微光”众多。然而对于高质、高效推动志愿服务工作仅靠“满天星”远远不足,最重要的一步是“聚光成炬”,营造出一个凝聚全市志愿队伍的“强磁场”。如何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 一个统揽全局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协调小组,一个协调各方的志愿服务组织联合会,两个机构在提升志愿队伍凝聚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去年,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为组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协调小组,加强了政策、机制、工作力量的协调联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月杰说。 依托协调小组,我市志愿者队伍前进方向达成一致。然而要将志愿者队伍凝成一股绳,明确方向只是第一步。在找准方向后,更为关键的一步是调整步调,让志愿者队伍同频共振、共同成长。 为此,潍坊市级及各县市区相继成立了志愿服务组织联合会,搭建出一个上下联动、双向协同的志愿服务协调机制。“我们整合志愿服务力量,帮助初创期志愿服务组织优化项目管理和服务,开展志愿服务组织‘结对共建’,协助各级文明办组织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潍坊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秘书长曹冬梅说。 统一方向、调整步调,劲往一处使、形成强大合力,至此,我市志愿服务动能满满。 供需对接机制精准高效 高质、高效做好志愿服务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项目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群众需要什么,志愿者就提供什么”。 高新区新昌发展区寨子社区工作人员走访中发现,辖区部分老年人行动不便,在乘梯站立时比较费力,特别是腿脚有疾患的老人,这种情况尤为突出。为解决居民这一需求,经过多次研讨、论证,确定了“爱心小板凳”的解决方案,受到辖区居民欢迎。 在潍坊,像这样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的幸福工程层出不穷: 在“为老”服务方面,打造了一批群众欢迎、效果良好的“社区食堂”;在“为小”服务方面,推广“微心愿”帮助困境儿童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在“为需要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群体”服务方面,拓展“温情陪伴”的暖心志愿服务活动……这些定制化志愿服务通过“十五分钟志愿服务圈”实现“下沉”,精准“飞入”千家万户。 志愿服务品牌熠熠生辉 “强磁场”聚力,精准对接加持,我市逐渐打造出一批响当当的志愿服务品牌,“潍电义工”“敬老饺子宴”“百姓学堂”等志愿服务品牌屡次“出圈”。 品牌由志愿者逐步探索而出,“出圈”之后,又为志愿队伍提供着清晰的行动路径,成为志愿行动的“活招牌”。 “完整的创建流程、培育机制,不仅让志愿服务项目一直处于闭环管理状态,还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模式将分散的活动、零散的资源集中起来,形成有规模、有影响的志愿服务项目。”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刘西海说。 如今,我市志愿服务品牌“树林”已成,志愿者们走进社区、走进山村、走进田间,走进群众最需要的每一处角落,提供力所能及的“庇护”。品牌“出圈”,幸福“满圈”,志愿服务蓬勃发展态势不可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