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这里的垃圾能“换钱”
公园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全市文明委(扩大)会议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召开
全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巡察安排部署会召开
市总工会开展系列活动喜迎党的二十大
潍坊市人民防空宣传教育馆开馆
中国重汽潍柴动力联合发布全国首台商业化氢内燃机重卡
全市累计接种新冠疫苗2427.53万剂次
2022年06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里的垃圾能“换钱”
——走青州看垃圾分类
  △市民正向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投放可回收物品。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付 生
        通讯员 赵晓敏 文/图

  “真是太方便了,微信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选择好垃圾类别后,相应的投入口就会打开,然后把手中的废品放进去就行。”6月9日,家住青州市海岱小区的李先生将刚刚拆下的快递外包装等废品,依次投进小区里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手机上很快显示出这些废品的重量和折算的金额。
  “同样是扔垃圾,现在随手一扔就能变成钱,让很多居民尝到了甜头。”青州市园林绿化和环卫中心副主任徐伟华告诉记者,这样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在青州已投用十个,上面标注了可回收的废品种类,大家把允许的废品放入,回收箱自动称重计量,并按照一公斤一元钱的价格,将相关费用转到投放者账户。
  垃圾分类,养成良好习惯是关键。为此,青州采取多种办法,在城乡广泛开展垃圾分类推广活动,努力让垃圾分类引领生活新时尚,成为广大群众提升生活品质、提高文明程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实践。
  “这个是可回收垃圾,这个是做堆肥的,这个可以做酵素,这个是不可回收垃圾,这个是有毒有害的……”走进高柳镇西水渠村村民闫相路家,院子角落里放置的“三桶两箱”引起记者注意,闫相路一一介绍了它们的不同用处,“酵素做好后可以直接利用,比如用作叶面肥或清洁作业等。”
  西水渠村党支部书记闫良国告诉记者,“三桶两箱”是该村村民生活垃圾分类的法宝,“三桶”是发酵垃圾桶、堆肥垃圾桶、不可回收物桶,“两箱”是可回收物箱、有害垃圾箱,基本解决了各户生活垃圾分类的大难题。
  从不适应到成为习惯,通过实行“三桶两箱”办法,西水渠村生活垃圾从过去的日产1吨左右,减少到现在的日产150公斤左右。
  垃圾都去哪里了呢?
  “可回收的卖了,做堆肥、做酵素的,就直接处理了。剩下的被集中收走。”闫良国说,镇上在村里设置垃圾分类管理员,并按线路划分配备垃圾转运车,每天定时回收村民分类收集的生活垃圾,然后运送到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处理,构建起“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收运链条。
  跟随一辆垃圾转运车,记者来到高柳镇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看见工作人员正忙着将大棚里运出的农作物秸秆进行分拣处理,再经过粉碎、压榨水分、发酵等工序,这些废弃秸秆就成了制作有机肥的重要原料。
  “我们主要是对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等进行分类资源化处理。”中心工作人员王利功告诉记者,自建成以来,他们已处理农作物秸秆2.56万吨、各类粪污0.45万吨,生产优质有机肥料0.827万吨,改良土壤750亩。
  为最大限度引导广大群众实行垃圾分类,实现循环化资源化利用,青州还在宣传引导上下功夫,采用线下设置宣传栏、宣传横幅、开展技术培训等,线上借助新闻媒体、各类工作群等,广泛开展相关知识宣传,全力提升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
  “我们家里不要的果皮菜叶子,甚至是杂草,都可以是原材料……”日前,黄楼街道在辖区各村全面开展环保酵素制作技术讲座,推广垃圾分类相关技术。“这次学到了很多东西,咱们的厨余垃圾经过处理后,也可以变废为宝了。”西侯庙村村民刘玉华在听完讲座后说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