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日上午,第三期潍坊文化大讲堂在潍坊日报社融媒体中心演播大厅开讲,邀请沂山风景区文联副主席、东镇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新民,以《沂山文化漫谈》为题,从沂山镇山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生态文化、东镇碑林及沂山旅游文化等多个方面,对沂山文化的前世今生进行了权威、精彩的阐释。
国之东镇 历史久远 沂山位于山东省中部,在春秋战国时,这里是齐国的南疆,也是齐鲁文化的交汇地带。沂山论高度,在全国、甚至在山东并不占优势。但它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理区位优势,得以成为古青州的镇山,继之成为国家的东部镇山。古往今来,它是历朝历代被朝廷御祭的十大名山之一,是一座被赋予“阜民生安地德”事关江山社稷的政治名山。 说起沂山,人们常常说东镇沂山,认为东镇就是沂山,沂山就是东镇。其实,沂山与东镇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两个概念。沂山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东镇则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大禹划九州时,在每个州都确定一座最高、最有名的山作为这个州的镇山。即“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为其州之镇”。东汉郑玄的解释,“镇者,安也,所以安四方”。而现存东镇庙中元大德二年所立的元成宗圣旨碑,对镇山予以进一步地明确诠释:“三代以降,九州皆有镇山,所以阜民生安地德也”。也就是说,镇山的功用,就是让域内百姓富足,保佑一州之内的平安。 沂山作为青州之镇,泰山作为兖州之镇,它们在统治者和百姓心中的作用和地位都是一样的。随着历史的进步和中国五行观念的逐步形成,大约从西汉宣帝年间始,五大岳山即原来的兖州之镇泰山、雍州之镇华山、荆州之镇衡山、并州之镇恒山和豫州之镇嵩山,逐步从镇山中分离出来,初步形成了五岳四镇,后来加上陕西宝鸡的吴山,就组成了五岳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连同东、西、南、北四海,以及东渎淮河、西渎黄河、南渎长江、北渎济水,合称五岳五镇四海四渎。 而东方是日出月升之处,四季首发之地,紫气之源,所以古人历来尊东为上,这就奠定了东岳、东镇、东海和东渎的尊崇地位,相应产生了“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东海为四海之冠”等美称。 五镇之首 砥柱擎天 沂山文化形态丰富多彩,异彩纷呈,各种文化形态的内涵与外延不同,导致两种甚至多种文化有部分重叠,但又不能相互替代。我们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眼光去认识、理解和研究。例如东夷文化、镇山文化、礼仪文化、祈福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长城文化、诗词文化、石刻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 在几千年里国家、帝王、先贤和普通百姓对镇山的尊崇、祭祀、游览、歌颂、索取中,积淀形成了厚重的镇山文化。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既有国家、帝王对国运的祈祷,对国是的昭告,也有社会贤达、文人墨客对国家的期盼,对祖国山河的歌颂,更有百姓对幸福的憧憬和对风调雨顺的热切盼望。 镇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封建国家政治运行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社会各阶层认识镇山、崇拜镇山、祭祀镇山、讴歌镇山的历史遗存。其以儒家文化为主线,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世俗文化等诸文化融合交汇,以“阜民生安地德”为核心,以帝王登封、朝廷祭祀、名人诗文、民间供奉等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碑碣、石刻、典籍、民俗等为主要存在形式,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和明显的地域特色,其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沂山镇山文化是镇山文化,或者说是岳镇文化的发祥地,是岳镇文化的源头所在,这也是中国学界的共识。沂山镇山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文化品位高于江湖文化的庙堂文化。 长城锁钥 千古雄关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长城,有“世界壁垒之父”的美誉。它全长619公里,其中在沂山境内达60多公里,著名的齐长城复线始于沂山东麓,千古雄关穆陵关和铜陵关分列沂山东西两侧,战略地位突出。历史上长城沿线发生过许多著名的重要战事,许多历史文化名人也慕名而至,凭吊怀古,写下了许多诗词名篇,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齐长城作为横亘在齐鲁两国之间的防御设施,到公元前221年,随着秦统一中国大业的实现,它也初步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齐长城的许多区段现已踪迹难觅,但在今天,它仍然是齐鲁大地上的一条重要的人文地理分界线,长城南北风俗各异,方言差异明显。 齐长城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沂山境内的长城多修筑在分水岭上,部分石砌,夯土居多,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大部分区段墙体明显,有的至今仍称得上壮观。齐长城古称“巨防”,作为军事设施,它的作用是防御,而不是进攻,体现了先民防御自保,不尚外侵的民族特性。齐长城的主要功用除了军事防御,还体现在经济上,长城上的关口是齐国对外交往的咽喉,驻有守军,盘查行人,稽查私货,对往来客商抽取关税,其作用相当于今天的海关。 红色基因 赓续连绵 沂蒙山是三大革命老区之一,红色文化是沂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战争年代,沂山人民听党话,跟党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民族独立,翻身解放的革命洪流中去。特别是解放战争中,沂山人民积极拥军支前,男儿英勇奔战场,妇女拥军支前忙。她们白天耕作,夜晚缝军装、做军鞋,肩负着生产建设、照顾老幼、严防敌特、拥军支前的重任。 现存于临朐县档案馆的《临朐支前军鞋账》,就反映了沂蒙山革命老区农村妇女踊跃支前做军鞋的事迹。2015年4月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同年6月,入选山东省首批珍贵档案遗产名录。它承载着几代人的难忘记忆,成为老区人民踊跃支前的实物资料和历史佐证。 他们还利用快板、小唱、渔鼓、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宣传革命,讴歌英雄,鼓舞斗志,创作了一系列反映革命战争的优秀文艺作品,成为沂山红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临朐作家马同秀于1979年据此创作的《陈毅打场》,1982年5月获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的全国优秀剧本奖。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排练并在全国、全军巡回演出,获得一致好评。 非遗文化 传承发展 沂山作为国家的政治名山,历朝历代增封连绵,御祭不断,庞大的祭祀阵容除在客观上给民众增加了负担外,还给闭塞的山乡带来了外面的信息,拓宽了民众的视野。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慕名前来观光揽胜,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增加了沂山的文化沉淀,提高了沂山的知名度。每逢庙会,南来北往的信众、客商和手工业者带来了外地的产品和技艺,沂山人热情好客,勤劳智慧,学习了许多先进的生产制造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留下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沂山的民间文学、宗教音乐舞蹈、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各方面传统文化发展水平,都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当地各级党委、政府也十分重视沂山非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发展。目前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一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两项和若干个县级非遗保护项目,为挖掘、传承沂山非遗文化,作出了可喜的成绩。 东镇沂山祭仪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朝廷对东镇沂山祭祀的内容和程序,是研究古代国家祭祀的活化石,对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绿水青山 金山银山 生态文化在东镇沂山占有重要地位。沂山土质肥沃,气候湿润,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8.6%,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有137科,480属,1000余种,从外观上用一个字高度概括沂山的话,那就是“绿”。 在持续不断的朝廷御祭和地方的春秋致祭中,多有植树纪念的习俗。名人登山,也多效仿,所选苗木多为名贵树种且高大挺拔,留存至今者,大都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底蕴,成为人们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这些古树名木,大多散落在法云寺周边的沂山中部地带。在东镇庙现存的七株古树中,每株古树都凝结着许多历史文化信息:且不说宋元银杏伉俪情深,揽子入怀;三歧古柏,枝桠三分,树叶迥异;汉柏若吼,声闻数里,朝廷祭至;也不说铁柏似铁,锤之铿锵;宋柏若凤,展翅于飞;元柏挺拔,卓尔不群,单论古祭台南侧郁郁葱葱的唐槐,就有太多的传奇令人拍案惊叹。 不仅官宦名流多喜植树留念,百姓每逢遇到小孩出生、义结金兰、先人谢世等大事也喜欢植树寄情。植树造林,不仅美化环境,改善气候,还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直到今天,民间仍流传着“待要富,多栽树”的农谚。 民间艺人慧眼独具,善于化腐朽为神奇,把很多普通的石料、枯树桩,经过雕琢、打磨,创造出一件件活灵活现的艺术品。沂山石雕、根雕作为非遗文化中传统技艺,在沂山周边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们带着泥土的芬芳,走出沂山,进入著名博物馆、展览会,有的成了镇馆之宝,有的进入寻常百姓家,装点着人们的幸福生活,传播着东镇沂山灿烂的文化。这个行业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着眼变废为宝,不用新料,这在客观上保护了沂山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沂山生态文化的发展。 东镇碑林 文化积淀 沂山东镇庙在历史上作为皇家御庙,是朝廷祭祀东镇沂山之神的场所。历朝历代,朝廷御祭不断,有时一年之内多达数次。频繁的朝廷致祭,衍生了大量的御制祝文碑。致祭之余,参祭人员读古碑,赏古树等,多有所感,写了大量的文章和诗词,部分诗文刻成了横向的诗文碑,镶嵌于殿堂的墙壁上。加上重修庙记碑、修醮碑、名人题刻碑等,就组成了浩瀚的东镇碑林。 光绪三十年(1904年),有人做过不完全的统计,东镇庙尚存碑360余幢。东镇庙现存古碑145幢,其中,尚不乏残碑断碣。东镇碑林之所以流失这么多碑碣,有的古碑碑文只能通过旧志等流传下来,却找不到原碑,这里边有复杂的历史原因。 自1985年起,各级人民政府筹集资金,责成文物管理部门制定东镇碑林复立方案,成立专门队伍,启动碑林复立工程。通过三年的搜集、挖掘和整理,破碎的碑碣经过清洗锔合,边框加固,至1987年共复立碑碣近百幢,此后又经过广泛地征集,共复立碑碣145幢。为科学地保护古碑,2010年东镇庙重修时,在庙的中心地带建立四个碑廊,将石碑按年代顺序一一安放,加基座和玻璃罩进行科学保护,并向社会各界开放。 在东镇碑林中,每幢碑都记录着各自不同的信息,从内容上看,可分为:新皇登基昭告碑、祷雨碑、祈晴碑、诗文碑,重修庙记碑、题刻碑等。每幢碑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都是东镇文化的载体,每幢碑都满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伴随着许多故事传说。 东镇碑林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礼制和镇山文化的实物资料。 登高揽胜 千古名山 沂山的旅游文化源远流长,沂山山清水秀,崖峻峰奇,奇花异草,比比皆是。丰厚的文化底蕴,激发着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将相、状元翰林,下到贩夫走卒、平民百姓的诗文情结。有形式多样,语言活泼的乐府古体,有平仄对仗,合乎格律的律诗绝句,也有诙谐幽默、信口拈来的打油散句。不同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情感心境,感受到的是不同的沂山。 由于沂山海拔高,地形复杂,形成许多小气候。严冬过去,气温回升,百丈冰瀑如玉山倾颓,残冰堆集在崖下,慢慢消融,有些年份直到“五一”尚未化尽,引得成群结队的游人专程赶来,一睹奇景。春天草木自山脚至山巅次第萌发,五颜六色的山花像合成一幅硕大的锦缎向上漂浮。夏天住在山上,不觉酷暑,郁郁的绿色,清凉的空气,淙淙的山泉等,会误认为春天尚在,酷夏未至。秋天金风送爽,层林尽染,野果飘香,板栗遍地,让人收获满满。冬来银装素裹,冰雕玉砌,玉宇澄清,雾凇满枝。 千百年来,沂山得天时,占地利,游客接踵而至,旅游文化资源积淀深厚。来沂山旅游,看的是蓝天碧水,森林浩瀚;听的是松涛阵阵,鸟语婉转;品的是千年文化,光辉灿烂。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超 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