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榜样引领踏征程 志做时代“大先生” |
——记潍坊学院“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
“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是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的精神写照。近年来,广大高校教师传承“黄大年精神”,踔厉奋发,把爱国之情化作报国之行。 潍坊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团队、机电学院智能农业装备与机器人团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团队、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教师团队等凭借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和工作实绩,成功入选“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 赛 通讯员 王 珍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团队: 坚守思政课育人主阵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同学们,只有启程才能远航,只有拼搏才会成功,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成就辉煌人生。勤奋笃学、自强自立,做学习和生活中的强者,我们定能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力量。” 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之际,潍坊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第一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团队的导师楚爱丽老师在国旗下为大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在授课中,楚老师深情讲述了黄大年同志的感人事迹和无私奉献、热忱报国的崇高精神,号召全校师生共奋进,用实际行动践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黄大年精神,激发广大学生学以报国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团队于2017年获批首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该团队大力弘扬和践行黄大年精神,引领和辐射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教师,坚守思政课育人主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敢为人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在日常教学中,坚持以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为导向,下大力气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对学生活跃的思想和外界复杂的信息渠道,团队坚持以理论指导行动,坚持将书本的理论实践化,通过组织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亮出鲜红底色。 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狠抓团队建设,建立了由15人组成的教师团队,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博士学位人员7人、硕士学位人员7人的优秀师资队伍,形成了老中青传帮带机制。团队建立了更加开放的人才访学制度和访学条件,努力加快高职称队伍建设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硕士生导师培养,鼓励团队成员承担外校兼职硕士生导师或合作导师工作。建立教师团队成员进入和退出机制,根据团队主要成员各自取得的工作实绩进行调整,能者上、庸者下,能者进、庸者出。 该团队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突出社会效益。团队多位骨干均为潍坊市委讲师团成员,先后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宣讲近200次,为潍坊市的理论宣讲作出积极努力。 智能农业装备与机器人团队: 为地方农业可持续发展 增添强劲力量 “解老师的引领在我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言传身教,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至今,潍坊学院毕业生张锦涛始终铭记恩师解福祥的教诲。解老师的学术方向、科研规律、对社会的认知、扎实的学风让他终身受用。 近年来,潍坊学院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智能农业装备与机器人团队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要求及潍坊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开展服务地方工作,在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的进程中,不断创造着更多的可能。该团队在深化学院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服务队伍建设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还积极协助潍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为潍坊区域的人才库和技术库。 “一个人做事靠能力,少数人做事靠制度,多数人做事靠文化。”在团队成员宋健老师看来,团队今天取得的成绩,离不开解福祥老师开创的团队文化——勤奋、逻辑思维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中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潍坊学院依托潍坊农业厚实的产业基础,以农业农村发展的“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为引领,不断创新提升技术水平,积极研发智慧农业,为现代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该团队近年来对嫁接、播种、玉米剥皮、果园采摘机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针对嫁接、机器视觉、机器人采摘等方面进行了试验台的搭建。各种技术研发在我市种植区农户改善经济作物种植,尤其是蔬菜种植园区农户生产劳动条件上取得了切实成效,为推动蔬菜作物生产向高效率、低能耗方向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更好地促进了运营系统化、资源持续化与环境美化,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农业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学院不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启迪学生在学习原有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宋健说,团队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注重研究生队伍的培养,先后与山东科技大学、常州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30余人,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团队: 讲好每一堂课 当好学生引路人 盛夏时节,潍坊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团队的师生冒着酷暑,来到杨家埠民俗街区参观调研。每逢周末,汉语言文学专业“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韩继磊老师都会想方设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通过参观、调查和访谈,让学生开阔眼界,收获成长。 “老师带领我们探寻潍坊民俗文化,参加潍坊文化大讲堂;参观政务中心,了解政府公务人员的工作流程;参观校史馆,了解学校发展历史……一系列讲座与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加深了大家对潍坊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极大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我决心做一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为潍坊非遗文化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创新多作贡献。”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周群同学激动地诉说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乐于奉献,甘当铺路石,以自己深厚的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的心灵。他们就是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老师们。 多年来,这支老中青教师队伍,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教学与科研比翼齐飞,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潍院学子。 “我们的幸福感来自于学生获得了什么,而不是自己得到了什么。”这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韩继磊老师带领的团队老师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该团队是一支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一共有18名教师,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6名,讲师6名,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3名。说起教师这个职业,团队成员李红梅说,她从教二十几年来,一直对教师这个身份充满敬畏之心。李红梅曾任文学院副院长,院系工作非常繁忙,但她依然坚持每学期给学生上两门课,一年完成300多学时的课堂教学任务。她说,“教师就像摆渡人,在从此岸到彼岸的旅程中,教师划桨破浪前行,承载的是学生灵魂与知识的双重提升。”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大力倡导在线课程建设,李红梅和韩继磊老师带领团队成员率先垂范,一头扎进在线课程的研究和建设中。几年来,先后有6门课程获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2门课程获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山东省高校课程联盟平台课4门,1门课程获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2020年春季学期优秀共享课程二等奖;1门课程获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教师团队: 教学与科研并举 立德与育人并重 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精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艺术与应用场景正在悄然变革。为此,潍坊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教师团队建有山东省智能物联与大数据工程实验室、潍坊市云计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潍坊学院高性能计算中心等6个省市校三级科研创新平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化应用”有机结合的学术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 团队成员利用专业优势,坚持就业创业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与青岛英谷、达内科技、文思海辉等知名IT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在团队导师带领下,学生参与导师工程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和实战能力。 近年来,团队教师先后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0项;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10余篇;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40余项。此外,团队成员相继进行国内国际进修访学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努力提高计算机相关学科研究水平。 团队负责人王成端教授率先垂范,带领团队成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恪守职业道德,严守学术规范,积极为党育人。“团队积极探索先进教学理念,全面构建了‘三段式(1年+2年+1年)’双证融通(学历学位证、岗位资格证)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近年来,共发表教研论文18篇,开展省部级教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指导学生获省优秀学士论文9篇,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国际级3项、国家级64项、省部级500余项,获国家专利2项。特别是在2017年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17)中,该院学生代表队打破国际超算竞赛HPL计算性能世界纪录,获最高计算性能奖。”王成端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