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势崛起风正劲 |
——潍坊综合保税区加快打造跨境电商一流产业生态圈 |
|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杰 跨境电商看保税! 上半年,潍坊综合保税区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过去年全年总量,是去年同期的8倍,居全省14个综合保税区首位。截至目前,全区跨境电商企业达171家。 创新引领,加快打造跨境电商一流产业生态圈。作为中国(潍坊)跨境电商综试区核心区,潍坊综合保税区今年抢抓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等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把做强做优跨境电商作为推动外贸转型升级、优进优出、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创新“跨链协同”机制,外贸发展新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6月10日,全省综合保税区外贸新业态发展现场会在潍坊综合保税区举办。 先行先试,创新产业链培育模式 先行先试闯新路,支持跨境电商快发展。 综合保税区以跨境电商产业党委为引领,以孵化培育中心、综合运营中心、展示展销中心三个平台为支撑,以跨境电商产业研究院为保障,在全省率先实现跨境电商保税进出口、直购进出口、B2B直接出口、出口海外仓全业务形态落地。党建引领聚合力,平台赋能强动力,人才支撑增活力,“1+3+1”的跨境电商产业发展体系让综合保税区外贸发展风生水起。 为跨境电商发展注入“红色动能”,综合保税区组建全省首个跨境电商产业党委。该党委依托区内跨境电商企业集聚优势,采取“行业主管部门+跨境电商企业+产业上下游企业”方式,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1至6月份,全区新引进跨境电商企业96家,同比增长305.6%。 平台资源不可或缺。该区依托2万平方米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孵化培育中心,提供品牌营销、技能培训、渠道拓展等服务。建设全国首个集跨境电商保税进出口、直邮进出口、国际邮件、国际快件4类业务于一体的综合运营中心。构建“线上+线下”一站式展示展销平台,开发日本夜市、英国纪元购物等线上微信小程序、APP,依托保税商业综合体建设进口化妆品、模型玩具等商品体验店,涵盖10大类、2万余种商品。 服务跨境电商企业“快成长”,需要人才支撑。联合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双一流”院校,综合保税区组建跨境电商产业研究院,由山东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武常岐担任产业研究院院长,实施“保税@才”品牌战略,开展政策创新等10项课题研究。目前,已建立20人专家团队。 全要素赋能, 突破创新链瓶颈制约 全要素赋能,做大跨境电商产业,综合保税区接连出招。 实施政策供给、主体引育、金融创新、数字平台四项“赋能计划”,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要素保障,以市场主体的“稳”确保发展大局的“进”。 ——全面落实国务院支持综保区发展21项政策,复制推广自贸区政策119项,出台区级跨境电商支持激励政策,并根据企业需求创新“全流程网上申报、在线审核实时验放”等23项便利化措施,在全省率先开展跨境电商出口商品退货试点。 ——组建6个驻外招商专班,先后对接引进65家电商平台企业。围绕全市农产品、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创新“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推动传统贸易向跨境电商转型。 ——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风险多等问题,创新外汇轧差结算模式,通过跨境资金运营、债务债权相抵,优化收付汇流程。设立全市首只应急转贷基金,累计转贷金额19.4亿元。设立500万元出口信用保险专项资金,企业5000万美元以下订单保费全部由该区财政承担。 ——引导41家重点企业入驻亚马逊等国际知名电商平台,建成服务潍坊及周边地市的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设置关务、供应链、销售等板块,先后为150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2.1万次。 精准施策,优化服务链流程环节 持续深化“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以硬核服务促发展“换挡提速”。 针对跨境电商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需求和特点,综合保税区精准施策,“量身定制”服务举措,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 构建绿色窗口服务机制。抓住创业期企业注册等重点环节,在企业服务中心专门设立跨境电商综合服务绿色窗口,运用企业“微课堂”等方式,提前公布办事流程、环节、要件。组建1支“中心管家”服务队全程帮办代办,海关注册、海关电子口岸卡等11项跨境电商企业审批服务事项一次性办结。 创新问题诉求解决机制。“一企一人”匹配服务企业专员,设置跨境电商企业“云平台”,实时了解企业订单情况、经营动态。建立“周对接、月总结、季评议”制度,先后收集诉求136个、解决率100%。组建跨境电商服务队,推行“点单式”服务。为提升企业风险应对能力,聘请两家律师事务所提供国际贸易合同审核等服务。 探索多方资源共享机制。发挥外贸企业集聚优势,建立涵盖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的跨境贸易“资源库”,先后为23家企业对接国际客户50余家。联合海关、商务等部门单位开展政银企对接会、跨境电商沙龙主题活动,加大资源、信息、经验共享力度。 以“软服务”提升跨境电商“硬实力”,眼下,服务热度在综合保税区持续升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