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窦浩智 通讯员 冯晓坤 张学健 马文睿 今年以来,昌邑市持续把建设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列为“一把手”工程,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永不止步、勇攀高峰的新时代文明创建之路。 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文明城市的重要基础。昌邑市始终坚持“为民、惠民、利民”创建理念,不断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方面下功夫,深入开展飞线整治、人行道路破损整治、交通秩序整治、道路综合整治、园林绿化提升、环境卫生提升等15个专题行动,持续提高宜居水平,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目前,该市城市基础设施完好率达96%以上,路灯亮灯率100%,完成城区37条背街小巷、4处集贸市场综合治理,建设星级公厕44座,施划限时免费停车位48876个、非机动车停车区1.2万余平方米,清理私搭电线、蜘蛛网等“飞线”860余处,5G信号实现中心城区和重点行业领域全覆盖,城市功能日益完备。 大力推进城建领域“清零”项目,打造更具发展活力的新时代现代化新昌邑。截至目前,原汽车站、灌溉所片区、原汽车站片区二期、原粮食局片区顺利征迁。昌邑市把人民满意作为文明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抢抓潍坊市申请国家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这一重大机遇,加快推进城区取暖集中化、村镇取暖多元化、全市取暖清洁化工作,打出清洁取暖“组合拳”,让农村告别“烟熏火燎”,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该市还创新实施集收集监管、清运监管、安全监管于一体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收集-装车-运输-处理”全程可视化监管,实现从“靠天蒸发”到“一体处理”的跨越,目前该市500个村庄完成治理。 从刷新“颜值”到增强“内涵”。该市不断系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呈现“立体美”,农村通户道路硬化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690个行政村全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托管范围;农村改厕愿改尽改;20个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0%以上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B级以上标准。昌邑市将提升市民素质作为文明创建工作的“终极目标”,推动形成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 积极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整合28处乡村“复兴少年宫”和18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文化阵地,乡村学校少年宫覆盖率达100%。同时充分发挥昌邑市义工联合会、昌邑市青少年公益服务协会等11家志愿服务组织作用,构建起覆盖三级阵地的志愿服务网络,实现文明实践100%全覆盖。 精心开展“五为”志愿服务。今年以来,昌邑市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爱心义诊、文明出行、文艺演出、疫情防控等20余项“五为”志愿服务活动90余场次,服务群众5万余人次。 深入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打造了“文联万家·艺润昌城”文化品牌,依托各类文化阵地,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400余场次。依托22支农村电影放映队伍,成立市镇两级图书馆流动服务队,由公益电影放映员兼图书管理员,在每村电影放映前开展图书免费借阅,把图书带进农门,送到田间地头,实现了全民阅读服务“零距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