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时“赛跑”,用汗水换来丰收,玉米育种人—— |
甘做高温酷暑下“追太阳的人” |
|
|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静静 文/图 8月5日,是潍坊高温黄色预警升级为橙色预警的第二天,骄阳似火,气温超过36℃,地面温度更是高达40℃以上。在这样的高温下,有一群人却顶着骄阳,在烈日炙烤中默默工作,他们就是玉米育种科研工作者。 中暑时有发生 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 当天上午10时,在位于寒亭区张家院村的潍坊市农科院试验场,8亩玉米试验田已经暴晒在烈日下,温度计显示温度已达38℃。潍坊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戴着草帽,穿着白大褂,已经在没过头顶的玉米田里授粉两个多小时了。 只见他们用红色纸袋从玉米雄穗上取花粉,然后摘下套在玉米雌穗上的白袋进行授粉,再将红袋套上夹好。“白袋套的是雌穗,在花丝没有从穗中抽出时,用专用的硫酸纸袋进行套袋。等雌穗花丝抽出3至5厘米时,将雄穗花粉敲打下来收集到这个红色纸袋里。取下雌穗纸袋,将花粉倒在花丝上,然后固定好纸袋,这样就完成人工授粉过程了。”潍坊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张世和介绍道。 上午11时,烈日更加炙热,蝉鸣刺耳,热浪弥漫,玉米田里如同蒸笼一般。玉米叶很容易划伤皮肤,再加上花粉接触皮肤容易瘙痒,因此就算天气再热,他们也得全副武装。 “玉米授粉的最佳时间是上午8点到下午1点之间,此时花粉最多、活力最好,太早或太晚,花粉质量、活力都不能保证。授粉的时候要选择像这样的艳阳天,阴天下雨是不能授粉的。”山东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潍坊试验站站长、潍坊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王同芹边忙边说道。草帽的遮掩也抵不过高温的炙烤,汗水顺着头发往下淌,面如水洗,上衣后面已经湿透,紧紧贴在背上,王同芹只是擦擦脸上的汗水继续工作。 “干开了就不能停下来,基本上得忙完了才出来。”王同芹笑着掏出口袋里的藿香正气口服液和速效救心丸说,“连续在高温下工作,如果脑胀出现先兆中暑症状,喝上点藿香正气水缓缓就好了。如果感到心慌胸闷,那就得赶紧吃速效救心丸了。”正因如此,所里要求必须结伴工作,至少要两个人同时进田,而且不能离得太远,万一有人晕倒或者出现突发情况,能有个照应。 他们的白大褂里随身携带的还有口服补液盐水。“高温下连续工作,体内盐分流失过多,所以得喝盐水。”王同芹说,上面“烤着”,下面“蒸着”,衣服没有干的时候。 从“60后”到“95后” 传承育种“接力棒” 中午12时,温度计的红色水柱冲到40℃。已经在烈日下持续工作近5个小时的38岁农艺师刘兆丽有些中暑的征兆,她赶紧喝了一管藿香正气口服液。“一抬头就感觉太阳穴很疼,后背直打冷颤。”她就地休息了一会,感觉好些了就又忙起来。“花期不等人,得趁着好天气抓紧完成授粉,不然会影响结实率。”刘兆丽说。 “授粉工作将持续半个月,这段时间是玉米育种工作最为关键的时间,人工授粉是玉米新品种选育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旁的33岁农艺师刘世敏解释道,他们要与天时“赛跑”。抬手、取粉、取袋、授粉、套袋,他的动作一气呵成。火辣的阳光刺在脸上,黝黑的脸上流淌着汗水。 “要找那种上面有粉,下面有丝的单株,先采粉再授粉,采粉的时候稍微注意点……”刚来不到一年的“95后”实习研究员盛得昌是第一次参与人工授粉工作,刘兆丽耐心认真地指导着。 “我们团队不仅有‘60后’‘70后’,还有‘80后’‘95后’,可以说生命力旺盛!”张世和是团队里最年长的,8个月后,与玉米打了38年交道的他将要退休。“别看我年龄最大,身子骨还是很可以的,退了休还能继续干!”张世和笑呵呵地说。 尽管科研育种工作单调枯燥,田间工作也十分辛苦,可是仍有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不断加入,传承着育种“接力棒”。盛得昌是我市通过“优才计划”引进的研究生,他说:“玉米育种工作确实很辛苦,但有这些不怕吃苦、一心钻研育种的前辈作榜样,我会加倍努力,培育出新品种,一切都是值得的。” 作为承担着国家、山东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农作物品种试验、省农业良种工程、潍坊市玉米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等诸多重点课题的潍坊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培育出优质高产绿色的玉米品种是他们的目标。目前,潍玉6号、潍玉18等多个品种通过省审定并完成转化,“潍玉系列玉米新品种选育与配套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推广”获潍坊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软件著作权10余项。 他们的育种工作贯穿全年,每年11月份他们还会前往海南基地,育种科研人员就像候鸟一样常年奔波于潍坊、海南两地。“太阳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我们就是‘追太阳的人’!”刘世敏幽默地说道。 “如果顺利的话,一个新品种的育成,从自交系选育、组配组合、多点鉴定到参试审定,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王同芹介绍说,“作为一名玉米育种人,就是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 十年磨一剑。这10年,玉米育种人将经受无数个烈日炙烤。他们耕耘在一线,坚守在基层,一干就是二三十个年头,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甘做高温酷暑下“追太阳的人”,在玉米田里用汗水换来丰收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