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
 
标题导航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江敦涛会见凯盛浩丰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铁民
江敦涛会见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客人
刘运会见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客人
我市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
图片新闻
科创活力如此多娇
芳华不负检察蓝
2022年08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创活力如此多娇
—我市全面加快科技攻关赋能高质量发展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方文婷 文/图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破题,科技创新在城市能级的每一次跃升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2年,山东省将“加强科技研发创新”列为“十大创新”之首,提出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持续开展重点环节攻关,突破创新难题。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改革精神,勇当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最强引擎,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主动权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关键举措,加快科技攻关,变“科创优势”为“发展胜势”。
 企业站稳“C位” ——大力营造企业最佳创新环境
  一组数据看我市“科创优势”: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9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4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57.88%,位居全省前列。培育了潍柴、歌尔、豪迈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盛瑞、英特医疗、新力超导等一批“隐形冠军”。
  如此磅礴的科创动能从何而来?歌尔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借科创“东风”,一跃成为行业龙头的企业很有发言权。
  “歌尔深耕声学、光学、微电子等前沿技术,诸多细分领域能做到世界第一,很大原因是对市场需求的灵敏洞悉,更是得益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以及最灵活、最高效、最持续的扶持。”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滨说。
  创新主体活力迸发,科技产业乘势而上。多年来,我市牢牢把握企业是第一创新主体的地位,大力培育优质的企业发展环境,提升企业地位,做好全周期服务,让企业在科研创新中站稳“C位”、唱好“主角”。
  ——在全省率先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挂帅的“科技创新委员会”,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为企业科研创新提供坚实的后盾。
  ——健全完善创新政策,围绕促进企业创新制定一揽子政策措施。《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光刻胶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批含金量高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形成了国家、省、市关联配套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实施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万名干部深入基层一对一包靠企业,面对面、心对心听取企业诉求,从企业最急、最难、最卡脖子问题入手,真心实意为企业解决问题,杜绝“零问题”“走过场”。
  创新环境可不止体现在层层落实的企业服务上,“真金白银”更能看我市企业创新环境“得天独厚”。
  2022年刚刚过半,我市已安排3300万元精准支持高新技术企业、3600万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全面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从企业服务再到“真金白银”,我市真正做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为高成长性企业营造出全方位、无死角的最优创新环境,让企业站稳“C位”,持续释放创新潜力。
 改革成为“主流” ——深化重大科技项目机制改革
  潍坊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研发的光子晶体芯片打破国外垄断,潍柴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1.09%柴油机,青州华盛农业自主研发西葫芦新品种——秀玉170,把“中国芯”西葫芦种到了全世界……我市在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上屡创奇迹。
  在“奇迹”背后,是步履坚定的体制、机制改革。
  我市从深化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改革入手,全面推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揭榜挂帅”制度,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卡脖子”技术难题和迫切需要转化应用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真正激发创新潜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奥新医疗通过“揭榜挂帅”制度,与厦门大学科研团队实现了双方匹配对接,成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获批中国首台3.0T四肢关节磁共振产品注册证,填补国内空白。
  “揭榜挂帅”制度充分释放出科创潜力,“包干制”试点紧随其后,一扫科创资金障碍。
  我市逐步推进市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在市农科院、潍坊学院、潍坊职业学院、潍坊科技学院开展了“包干制”试点工作,进一步激发研发人员积极性。深化科技奖励改革,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健全奖项类别,把科研人员就地转化科技成果收益比例提高到80%。
  近年来,我市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71项,一等奖11项,其中,盛瑞传动“8AT自动变速器”项目和潍柴动力“商用车动力总成”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谭旭光获得2020年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天瑞重工“磁悬浮离心鼓风机综合节能系统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2021年全省唯一一个技术发明一等奖。
  以机制改革为契机,更多科研政策、红利全面落地,科技创新插上了“隐形的翅膀”,助力潍坊产业发展飞得更高、更远。
平台化身“磁场”
——吸附人才资源驱动科技创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科创资源、汇聚科创人才、开展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既是技术攻关的“芯片”,又是人才引育的“梧桐树”,是驱动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
  潍坊市聚力完善创新平台建设体系,加快构建国家、省、市三级梯次布局、优势互补的创新平台体系。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星泰克光刻胶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正“蓬勃竞发”。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38家国家级,317家省级和1435家市级的创新平台,无论是平台数量还是质量都走在了全省前列。
  高能级创新平台不断吸引着高端人才的目光,美国科学院院士邓兴旺率领研发团队在潍创办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聚集全球顶尖科研力量,依托潍坊雄厚的农业实力,开展前沿农业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已建成六大公共平台和26个独立实验室,引进各类高端人才300余人,获批创建全省唯一的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研发的洁田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技术推广后,将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大豆长期依赖进口局面。
  一个人才,成就一家企业。除平台聚才外,为了广纳天下英才,潍坊创新开展“百院千企”“名校直通车”等合作对接活动,与中科院12家分院、86家研究院所和国内70所高校建立长效对接机制,吸引180名国内外院士团队来潍创新创业。
  同时,积极优化人才环境,推动科技体制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赋予人才更大的自主权,对承担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或荣获重大成果奖励的单位,给予人才配额支持,充分调动起了各级引才育才用才工作的积极性。
  高效的引才育才机制,构建起科技人才汇聚的强大“磁场”,一批批科技领军人才脱颖而出,在全市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担重任、挑大梁,正在逐渐将潍坊打造成科技发展的“沃土”。
  在全方位细致培育下,我市科创成果不断涌现、“落地生金”,持续画出一道经济“上划线”,成为潍坊进阶万亿城市的底气所在。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