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新型邻里关系“缔造者” |
——记高新区新城街道新邻里社区党委书记于聪 |
|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洪明 自2015年3月,于聪担任高新区新城街道新邻里社区党委书记以来,她时刻把社区居民挂在心上,始终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带领新邻里社区党委紧密结合地域特点和社区实际,创新以“邻里聚、邻里助、邻里情、邻里乐”为主要内容的“睦邻党建”工作模式,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资源力量。社区先后获得“省级文明社区”“省级法治示范社区”等称号,于聪获得“山东省城市社区榜样”等荣誉称号。 健全组织体系,凝聚各方合力——“邻里聚” 新邻里社区作为典型的商圈化社区,拥有谷德商场、佳乐家超市以及多条商业街,如何利用谷德商圈的资源,有效构建起沉底到边、全域覆盖的组织体系,成为于聪到任社区以来一直考虑的问题。 于聪坚持把党建工作作为社区工作的基础和导向,紧密结合地域特点和社区实际,通过“一核”即社区党委,“多堡”即4个小区党支部和9个驻区单位党组织,同时联合谷德商场、佳乐家超市以及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派出所等成立谷德商圈联合党委,凝聚全域力量,实行党群活动联办、城市管理联抓、社会治安联防等“八个联动”,组织党员、保安、外卖小哥等成立“红袖章”巡逻队,每天沿街巡逻、维持秩序,有力保障了辖区安全。推进社区共治,形成合力,延伸社区功能,丰富社区服务,推进区域党建发挥实效。 创新工作方式,抓好小区治理——“邻里助” 地税局宿舍是一个建成于2000年的老旧小区,一共有八栋楼,240户居民。因为规划得比较早,所以小区里面没有规划停车位,停车位“先天不足”。 针对居民反映的这一突出“顽疾”,社区党委指导地税局宿舍成立了业委会,并且注重引入红色元素。5位平均党龄30年的老党员成了小区业委会的“红色骨干”,每栋楼选出了1至2名楼长,组成了车位改建协调队,及时联系社区、物业及居民代表召开方案沟通协调会,化解改造矛盾,居民“零星化”问题得到了“精细化”解决。前后历时1年时间,240个标准规范的停车位终于建成并投入使用。 “得益于地税局老旧小区车位改造的成功经验,去年以来,我们落实高新区‘红色业委会’建设提升行动,完成辖区8个小区业委会全覆盖,党员业委会成员占比67.5%。”于聪通过为小区选好“红管家”,做实了小区“微治理”。 搭建平台载体,提供精准服务——“邻里情” 多年的基层工作,每年都会遇到矛盾调解,其中很多问题都是老人退休后单调的生活引发的,于聪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助老养老,社区联合高新人民医院设立日间照料中心,分类施策开展助老养老。对活力老人实行文化养老,引导老人参加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等;对半失能老人实行送医送餐送洁;对失能老人实行全科托管,链接养老机构,提供全托管服务,实现医养结合温暖“夕阳红”。 社区牵头在各小区成立“邻里帮帮团”,组织团内成员与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建立一对一互助“对子”,实现邻里互助。同时整合“红色暖流”等20支志愿者队伍,成立“德邻”志愿者服务联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服务织密“连心网”,惠及辐射各个小区。 丰富文化生活,倡树文明新风——“邻里乐” 于聪注重培育社区多样的社会组织,根据各小区居民的需求,成立小区内的社会组织,最大程度地丰富小区居民家门口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励居民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打造社区活动场所,丰富社区功能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多元化的服务。社区内成立芳华艺术团等10支文艺团体,实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社区定期举办“邻里文化节”系列活动,给居民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我们社区长年举办国学、茶艺等公益课,提升人文素养。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好邻居’‘好婆媳’‘最美家庭’,以身边事影响身边人,营造讲文明、学榜样、树新风的良好风尚。让“睦邻党建”服务品牌深入到每一个社区居民心中。”于聪告诉记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