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
最近,教育部要求在三到五年级小学生课程中开设书法课,引起了广泛的议论。学生开始练习书法自然是好事,但是如何在分数至上的教育环境中得到真正的落实和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令人担忧。由于电脑与网络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离笔墨纸香越来越远,暂且不提学生们,看看我们自己,提笔忘字,错字连篇,一句话里表情符号甚至比汉字还多,平日里需要写字的地方只剩收发快递和喜事红包签的名字了。 俗语说“字是门楼书是屋”、“字如其人”,文化理论中将书法提升到践行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书写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性”通过纸、笔、墨诉诸于文化视野,这些书写工具也更多地承载了历史与文化的意蕴。书写作为一种美丽的文化符号,出现最多的地方莫过于《红楼梦》了,或粉红或杏黄的各种花笺在大观园里传情达意,“槛外人”妙玉和诗社社长探春的“邀请函”就是用了著名的“薛涛笺”,唐朝才女薛涛发明了将红花碾捣成泥,着胶涂于纸上的涂刷工艺,使得一张张“浣花笺纸桃花色”的“薛涛笺”泛着诗情画意和雅人情志。 在日本,从小学生开始就非常重视书法练习,我们在漫画和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小学生们提着毛笔墨盒上学的镜头,因为能用毛笔写字,这在日本是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体现方式。写俳句和贺卡的时候一般都要用毛笔书写,重要的演讲活动中发演时,拿着用毛笔手写的演讲稿才显得庄重和有教养。 书写经常在点滴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记得在高中的时候,有位年轻的语文老师给我们整整一届的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无论多粗糙的粉笔在他的手里,都像一只柔软的毛笔,艰涩难懂的古文经由他的书写,在坚硬的黑板上展现出一种雍容大度的华丽气势。大学时曾经选修了一门德语课程,德语其冗长的修饰语而闻名,我们那位快60岁的老师在黑板上一口气写完一条三四米长的句子,不带一丝连笔,没有一毫的歪斜,就像德国制造的机器一般精准,现在单词都快忘光了,但老师那条长长的句子和他的严谨品德依然深植在我的记忆中。 阅读与书写,这些每个人都应该必备的技能与涵养,在现在化成了电脑显示器上的一列列冰冷的字符,有人曾预言电子阅读器与输入法终将代替传统意义上的阅读与书写,但是,翻动书页时的声响和笔尖在纸面上滑动的触感与显示器上的字符给你的感觉完全是两回事。就好比听到昂扬激烈的演讲时,你也需要看到演讲者的眼神与气势所传达出来的信心与力量。所以我们叫掩卷长叹,不能说关机长叹,我们说这字有颜筋柳骨的范儿,而在电脑上,无论是搜狗还是智能还是陈桥五笔,打出来的字永远都是一样的。纸和笔让我们留恋的地方在就在于,你在阅读时,你翻,再翻回来,在精彩或失语的地方,勾画出批注,写下你的感想,这个过程既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又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创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