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2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民俗专家认为,中秋节的原始基础是源于中国先民对月亮的崇拜。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民间流传极广的是嫦娥偷吃了从王母娘娘那里要来的不死之药,于农历八月十五之夜飞上天去,在月筑室为宫,遂为月宫之神;其夫后羿年年的八月十五夜,望月设供,祈望妻子返回人间与自己和儿女团聚,由此衍生后世民间祭月祈团圆的文化习俗。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赋予了月亮很多美丽的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胜景。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表示,中秋节的原始基础是源于先民对月亮的崇拜,与太阳崇拜一样,属于一种自然崇拜,反映了古时人们对天地的敬畏。 古代帝王祭月、拜月的活动和民间是相通的,这时五谷即将丰登,果子已经成熟,农民们为了庆祝自己一年辛苦劳动而得来的成就,准备些瓜果、糖饼之类,在中秋之夜祭拜月神和土地神,随后成了民间的传统活动。据了解,周朝时,对月亮的朝拜仪式开始岁时化;到唐宋时,中秋节已受到普遍的重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代人们在赏月的同时创作出许多千古流传的佳篇,寄托了他们悲欢离合之情。 袁学骏表示,现代人们不宜仅通过吃送月饼来庆祝节日,更需回归节日的本身。亲人、朋友团聚在一起祭月、赏月,吟诗作赋,还可以一起爬山、钓鱼等,在紧张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不失为一种促进沟通交流的润滑剂。 白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