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残疾人生活更美好 |
——坊子区残疾人事业发展侧记本报记者 刘明顺 通讯员 孙蓬勃 吴军 |
|
|
医护人员进行康复训练指导 |
|

|
|
近年来,坊子区以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总抓手,积极实施惠民工程,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大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在康复救助、就业创业、扶残助学和温馨安居等方面为残疾人撑起了一方晴空。 撑起保护伞 该区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大力加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残疾人优惠扶持规定》。两个文件详细规划了两个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内容和推进方略。从残疾人扶贫、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康复、文化生活等方面,规定了残疾人的各项基本权益和优扶措施。两个文件的出台,为加快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为残疾人事业撑起了保护伞。 康复进社区 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的突出特点就是行动不便。为了让残疾人能够就近、方便开展康复活动,该区把残疾人康复工作重点向基层和农村倾斜,本着方便、安全、有效的原则,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残疾人康复站,采取“残联出器材、社区出场所、卫生出指导”的办法,投资25万元,在全区五个街道建起了23处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形成了辐射面2-3公里的康复服务圈,康复活动距离近、安全方便,深受广大残疾人的欢迎,市残联两次在坊子区召开全市现场会推广经验。 出行无障碍 该区现有肢残人1800多人,占了全区残疾人的40%。为解决肢残人出行困难的问题,该区坚持以人为本,组织实施了残疾人无障碍出行全覆盖工程,采取部门、企业、社会捐助的形式帮助肢残人。区慈善总会、区残联、山东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富源增压器有限公司等部门和企业积极参与奉献爱心。2008年以来,先后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轮椅捐助活动,累计向残疾人捐助轮椅1900多辆,全区肢残人出行代步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危房得改造 为了解决贫困残疾人住房难题,该区把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来抓,2009年、2010年区政府连续两年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纳入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把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列入政府危房改造项目救助范围。共投入资金192.2万元,为186户残疾人改造了住房,使广大残疾人生活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多措促就业 该区把帮扶残疾人就业创业作为改善残疾人生活条件,实现其自身价值的一条重要途径。积极宣传和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等政策法规,积极安置残疾人就业。通过开展残疾人“四自”教育、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建立就业培训基地和扶贫基地、资金扶持等措施,努力提高残疾人技能和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促进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坊安街道东曹村盲人王凤垒,区残联每年资助2000元帮他完成中专学业,今年又捐赠5000元扶持资金,帮他办起了盲人推拿中心,并安置10名盲人。近年来,该区先后安置165名残疾人就业,有228名残疾人实现了自主创业。 排忧解难题 大力实施生活和康复救助,着力解决贫困残疾人实际困难。三年来,投资10万元为100户残疾人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免费为285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16名聋儿配发助听器、18名肢残人安装假肢;资助21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残疾人学生完成学业,发放助学金12万余元;为敬老院老年人和残疾人体检、康复指导900多人次。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利用助残日、春节等重大节日,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家庭,去年以来,发放棉衣棉被、面粉、食用油等慰问品和慰问金合计21万余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