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洋品牌在中国市场屡出问题。面对公众和媒体的口诛笔伐,这些洋品牌的反应却是拖延、怠慢、推卸责任……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洋品牌的信赖度依旧不减,而监管方对问题企业的处罚也如隔靴搔痒。国人热捧洋品牌的背后固然是有非理性的消费观在作祟,但这只是原因的一部分,令更多消费者“望而却步”的是本土品牌参差不齐的产品质量和不尽如人意的用户体验。 1.味千拉面“骨汤门”:味千拉面将其送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物营养与分析研究室的检测样品——“骨泥浓缩汤料”稀释36倍出卖,每碗汤的钙含量宣传为1600毫克,而实际只有48.5毫克,存在虚假宣传的现象。 2.肯德基“豆浆门”:近日有网友发现肯德基“醇豆浆”并非消费者理解的现磨现做,而是由豆浆粉调制而成。肯德基做出回应承认,只有北京市大部分肯德基餐厅供应的醇豆浆是由浓缩豆浆调配而成,全国其他地区的肯德基醇豆浆由豆浆粉调制,而肯德基未以“现磨现做”宣传过此产品。 3.近日,网友发帖曝光麦当劳北京密云鼓楼餐厅门前大量包装破损、被烈日暴晒、包装内水汽蒸腾的汉堡原料面包。后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表示,该批次面包已被处理,并已对该餐厅进行严肃处理。 4.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在其新近发布的调查报告《毒隐于衣——全球品牌服装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调查》中指出,阿迪达斯等国际知名品牌的部分产品中含有“环境激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而医学实验证明这类激素可能导致性早熟,并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雄性体征的发育。 5.香港消委会日前调查了30款面膜,包括13款睡眠面膜及17款保湿、滋润面膜,其中17款面膜验出含可致敏感的防腐剂,香奈儿、BodyShop(美体小铺)、欧莱雅、碧欧泉、屈臣氏等品牌都赫然在列。 (据新华社)
近期洋品牌“质量门” ■链接 连日来,不少“洋品牌”接连遭遇来自中国消费者的质疑。沸沸扬扬的“达芬奇家具”事件还未完全落幕,兰蔻、碧欧泉就被查出“问题面膜”,紧接着味千拉面、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又卷入食品安全风波…… 面对质疑,生产这些“洋品牌”的企业纷纷站出来澄清。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以前对“洋品牌”持绝对信赖态度的中国消费者都大呼“很受伤”,“洋品牌”在中国陷入了一场“信用危机”。 专家认为,“洋品牌”在中国的“失信”与行业标准和监督机制尚不健全有关。解决“橘生南为橘,生北则为枳”的问题,迫切需要使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并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惩处力度。 频频被曝质量安全问题,“洋品牌”走下神坛 在种类繁多的舶来品牌中,一向标榜“标准化操作”的“洋快餐”在消费者中口碑颇好,几乎与“安全卫生”画上了等号。然而最近曝出的几起食品安全事件,让这些国际快餐业巨头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记者在兰州市采访时发现,多数市民由于平日经常光顾洋快餐店,所以非常关注网上对“洋快餐”食品安全的质疑和媒体关于“洋品牌”质量问题的报道。 在兰州市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张志华,为了节省时间,经常去离单位不远的一家肯德基吃午餐。“主要是觉得环境卫生,食品包装看起来也让人放心。” 但是,在味千拉面“骨汤门”和肯德基食用油问题事件后,张志华对“洋品牌”代表“高品质”的一贯印象被打破了。 “如果炸鸡的油连续几天都不更换,和路边摊卖的小吃还有什么区别?”张志华生气地说,“而且‘洋快餐’的价格还不低。我和同事都觉得以后应该少吃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洋快餐’。” 采访中,一些自称“不知情”的市民表示,若被曝光的情况属实,将不再光顾“洋快餐”店。记者看到,前一段陷入“骨汤门”的味千拉面店已不如往日那般熙熙攘攘了。 国际品牌质量自我矮化谁之责 媒体报道,针对“肯德基炸鸡用油4天才更换一次”事件,上海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日前对部分肯德基餐厅炸薯条、炸鸡块的食用油脂进行了现场检查,结果显示其过氧化值、酸价等主要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然而,政府监管部门的回应并没有完全消除消费者的担心。不少市民质疑,这种出了问题才去调查的“马后炮”式监管究竟有多大效力。“企业可能对这样的检查早有准备,所以检查结果并不能令人信服。”有市民表示。 而据媒体此前公布的数字,2010年,仅全国工商执法部门就查处食品违法案件7.69万件。加上质检和食品监管等部门查处的,政府在保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方面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最近频出的“洋品牌”质量问题却让人不得不发问:为什么在监管力度如此之大的情况下,问题还是接二连三地发生?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邵建平认为,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执法监管部门而言,应把影响大、覆盖面广、知名度高的商品列为监管重点,实现大视野、大范围、大权益监管。在国际一体化标准前提下,企业需承担起遵守一体化标准的责任,消费者也应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国内“洋品牌”监管期待接轨国际标准 据报道,针对有媒体指出“日本奶粉对中国市场产品使用中国标准”一事,日本明治公司前不久公开承认,供应中国的珍爱系列参照中国营养标准,与供应日本的奶粉标准不同。虽然明治方面一再表明公司有自己的品质体系,不会因为使用中国标准而放松质量管理,但这个表态还是遭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强烈质疑。 有消费者认为,日本人和中国人同属东方人,身体素质上差别不大,明治公司如果区别对待两国的消费者,会给人一种“双重标准”的感觉。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在商品售后环节,有些国际大公司在全球召回有缺陷商品时,中国市场的消费者却无法得到同等赔偿,理由是中国没有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 对此,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范鹏认为,一些“洋品牌”在其本土老老实实,但到了中国之后,就频频出现质量问题,一方面有违企业发展的根本,对树立企业品牌和形象极为不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质量检测体系还不完善,存在标准门槛偏低、监管范围宽泛等问题。 “随着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科学鉴别常识的提高,在‘老标准’下不是问题的问题就显山露水了。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引入和国际品牌声誉相适配的监督标准则成为当务之急。”范鹏说。 (据新华社) 今年夏天,随着“电梯门”、“豆浆门”、“骨汤门”、“汉堡暴晒”、“蛆虫鸡翅”等产品质量事件接连曝光,以奥的斯、味千拉面、肯德基、麦当劳等为代表的一批跨国企业、洋品牌,在中国市场上遭遇了空前的公关危机。这些洋品牌反应拖延,态度怠慢,百般推卸责任,令国内消费者很受伤。 国内消费者对跨国企业、洋品牌似乎天然怀有信任和好感。洋品牌在其本国大多是百年老店,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上一向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企业文化、商业伦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口碑。他们来到中国市场开疆拓土,也总是突出自己的企业文化传统。即便不是出于“崇洋”心理,由于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中国消费者也愿意相信,洋品牌比国内品牌质量更好,也更愿意接受洋品牌比国内同类产品更高的溢价。 在此背景下,洋品牌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一些洋品牌很快占据了垄断地位。与此同时,一些国内品牌要么不敌洋品牌的强势竞争而败下阵来,要么因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而遭消费者抛弃。 洋品牌不但在中国形成了市场垄断,而且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形成了某种“信心垄断”——越来越多消费者被洋品牌吸引、凝聚,对洋品牌产生了强大的“信心依赖”。然而,洋品牌的各种质量问题近年来此起彼伏,少数洋品牌甚至屡教不改,为何? 这里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主观方面,由于已经占据了市场垄断地位,洋品牌逐渐滋生了傲慢、怠惰的情绪,难以再有追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积极性;由于对中国消费者形成了“信心垄断”,不担心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信心流失。客观方面,由于中国市场整体上不如发达国家市场规范、完善,洋品牌在其本国能够守法经营,严格自律,进入中国市场后难免要作出适当的调整,以入乡随俗换取“适者生存”。“橘逾淮则为枳”,一些原本有着良好信誉的洋品牌,到中国后逐渐变成了“坏孩子”,不同的游戏规则催生了不同的游戏手段,令人深思。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要打破洋品牌在中国的市场垄断,须首先打破洋品牌对国人的“信心垄断”。为此,必须整合政府监管、市场发育、“消费者自觉”三方面的力量,下大力气构建规范、活跃的市场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其次严格按照同等标准对洋品牌和国内品牌奖优惩劣,一方面可以激励洋品牌不松懈、不苟且;另一方面,则可以督促国内品牌奋起直追,努力赶超。有朝一日,当中国建成了稳定、完备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当洋品牌和国内品牌的质量不再具有明显的差异,洋品牌对中国消费者的“信心垄断”也就不复存在了。 (据《羊城晚报》) 洋品牌对国人的“信心垄断”何时终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