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
鲁迅有钱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早已有人考证从1933年起,鲁迅晚年期间,主要依靠版税和稿酬的收入月均为500元左右,在大米一百多斤才3元,鸡蛋1元可买120个,大学生月生活费10块钱左右的时代里,鲁迅已经可以轻松地在北京最繁华的地段买间宽大敞亮的四合院。 回顾这些数据,也就不难理解最近引人注目的“保护自由撰稿人”的新闻:据调查,在美国,全国发行的刊物的稿费每千字在750到2000美元之间。像《纽约时报》这样级别的报纸,相当于中国的《北京日报》或《新民晚报》,一篇千字文章的稿费是2000多美元。折合成人民币,每千字的稿费为4800元到12800元。而中国国家级报刊的稿费为每千字100元人民币左右。据2011年行业内统计,我国靠稿酬生存的自由撰稿人已不足千人。怪不得有网友戏谑:请保护已经濒临灭绝的自由撰稿人吧,大熊猫的总数还有1750多只呢。 报纸、杂志、书籍从未像今天这样盛况空前地出版发行,网络让这股写作浪潮汹涌澎湃,谁都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投予报刊或贴在网上,于是剽窃、剪裁、拼贴现象层不出穷,编辑们也有权利选择原创性的、并希望能够影响时代的精品。当我们羡慕鲁迅时代的高稿酬时,不要忘记当时那些与鲁迅同样活跃的“自由撰稿人”的层次,他们是胡适、翁文灏、陈振先、梁漱溟、傅斯年、杨振声、蒋廷黻等等,哪一个不是具有相当学识和号召力的名家?他们用笔批判社会不良现象,从无惧色,始终坚守自由立场,凭良心为中国发言,而现在能做到如此的自由撰稿人可谓凤毛麟角。 停刊前韩寒的《独唱团》喊出了“一字两元”的天价稿酬,带动了一批流行小说刊物和出版社的提价,严肃文学无形中“被贬值”,可能有人会羡慕与向往鲁迅所在的那个风起云涌,大师辈出的时代,其实在上世纪30年代,除了鲁迅外,还有一个文人也是“腰缠万贯”,并且买了与鲁迅家差不多大的宅子,他就是“鸳鸯蝴蝶派”掌门人张恨水,《啼笑姻缘》出版的册数比《呐喊》多了几倍不止。可见,无论是民国还是当下,无论是言情派、武侠派、穿越派还是严肃文学派,主导稿酬高低的,还是读者市场。 如何保护自由撰稿人?难道需要为他们设立基本工资、五险一金、福利分房?其实“自由”就已经说明了“自由撰稿人”是一种无保障的职业,即使是富裕的美国自由撰稿人也没人为他们承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但“自由”恰恰是他们最大的福利,无论是娱乐大众还是针贬时弊,他们可以自由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实际上,市场以它的方式早在进行调节,近两年,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主力刊物的某些栏目已经达到了千字近千元的稿酬水平,所以重金之下,必会有勇夫与精品。稿费的状况折射出的是社会对于写作这种创造性劳动的评价,市场调节的是当下,而文学的价值还需要历史的沉淀,其实在真正的文人眼里,稿酬的多少就从来没有影响过他们挺得笔直的脊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