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韩立新 实习生 岳箐箐 山路十八弯。10月6日一大早,记者从市区启程,驱车180多公里,穿过左拐右绕、上下起伏的山路,直到临近晌午时分,才赶到青州市邵庄镇西郭村。西郭村是我市最西端的山村,紧靠淄河,与齐鲁石化隔河相望。这个村就是市委政法委的帮扶联系点。 记者见到帮扶小组成员李晓强时,他刚从山上下来,手里还拿着一大把干老的野苦菜。他,黑黑的,满脸是汗,衬衣被汗水浸透了,鞋上沾满了泥巴。他的模样,让记者既感到吃惊,又有久违的亲近。 没有过多的寒暄,我们沿着新修的村路,来到村文化广场。那些下象棋的老人赶忙起身,与李晓强说着话。 “李书记,又去西山看石头了?”“李书记,来客人了,中午我给送个炒扁豆!” 李晓强一边陪着记者,一边热情地跟老人们打着招呼。 李晓强没担任该村书记,可是村里人都爱这么称呼他。前年夏天,市委政法委帮扶组进驻该村。当时,村民对村“两委”意见不小,村里工作难以开展。帮扶组走东家串西家,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摸清了村情和村民需求,确定把帮建村“两委”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并打出了帮扶谱气。 村民看到帮扶组真为村里办实事,便把知心话毫不隐瞒地说出来。起先有几个村民出于对帮扶组的尊重,亲切地称李晓强为“李书记”。一年后,帮扶组用事实感动村民,村民都爱喊李晓强为“李书记”。 为选好村“两委”,帮扶组广泛征求意见。白天,他们与村里党员、群众一边干农活,一边征求意见,引导党员、群众积极参与。最终,选出了村民信任的“两委”班子,村里发展有了领头人。在这一过程中,帮扶组积极化解各种矛盾,使村子变得更加和谐。 西郭村是个中心村,周围有5个自然村。以前,该村道路崎岖不平,下雨格外泥泞。为方便村民出行,帮扶组与青州市、邵庄镇、村一起,积极筹措资金,新修建了进村路,并把集市场地建成广场。大集时,广场上买卖红火;平日里,广场上村民在这里开展健身活动。一旦晚上有空,帮扶组也乐于助伍,与村民聊天、娱乐。 该村自来水管道多年失修,村民取水十分不便。帮扶小组重新设计了管道,更换了老化的管道,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问题。看到村民浇地用电线路杂乱,极不安全,帮扶小组请来专家,重新规划了线路,进行电网改造。为让村里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帮扶组帮助该村修建了学校,三层楼房将于今年年底完工。 西郭村位于山上,居住分散。帮扶小组除在村办公室与村干部开会外,大部分时间在村、户之间忙活。他们从不计较生活环境差,每顿饭都在住处自己做,有时工作忙,只好喝白开水啃方便面。夏天降温靠电扇,冬天取暖靠电褥子。他们说,村民怎么生活,我们就怎么生活,不能搞特殊。 “工作做细了,就发现这里需帮办的事情太多了,总有办不完的事情!”这是帮扶组成员的感慨,他们实现了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一盆大豆腐、一大盘黄瓜、一大盘野苦菜、一盆馒头,这就是招待记者一行的工作餐。村干部谈起帮扶组,赞不绝口地说:“他们是真帮真扶真干,也真让老百姓心服口服!” 大家说着聊着,李晓强说着打算:“下步,我们要为村民致富‘输血’,组织年轻人到齐鲁石化、青州工业园区工作;要用好当地资源,组织石材加工,整合良田,发展果品生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工业项目在这里落户,让村民日子更红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