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十笏园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潍坊审计
 
标题导航
追寻“小苏州”文化之梦
难掩的潍坊历史文化辉煌
潍坊“自家宝贝”如今几人识
2011年11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反思篇
潍坊“自家宝贝”如今几人识
“麻布绒绣”、“蓝靛花布”等面临绝代失传



  虽然为人熟知的潍坊风筝、年画等数种民间艺术文化已得到了很好的扶持和发展,甚至走上了世界舞台,但不可忽视的是,有一些民俗文化种类却随着历史的车轮,渐渐湮没在尘埃当中。
  “三千砸铜匠”时代下的花丝首饰、铜铃,“九千绣花女”盛景中的手工刺绣“麻布绒绣”、“蓝靛花布”,都面临着绝代失传的尴尬境地,曾享誉全国的吉利宫灯、小章竹马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提起这些曾在潍坊历史上享有盛誉的民间工艺,不少现代的潍坊人可能会这些“自家宝贝”感觉很陌生。
  “如今许多土生土长的潍坊人甚至都说不上来十种不同的民俗工艺。而实际上潍坊拥有的民俗工艺有几十种之多!”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丁传信曾经这样痛心的表示。在他看来,潍坊传统文化的代表不仅有风筝、年画,更有刺绣、木雕、铜印、烙画、拓片,但有些曾经风光一时的民俗工艺品,正在逐渐消失。
  “这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究其原因,潍坊文史专家于家干表示,在生活速度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新的娱乐方式和流行文化层出不穷,人们的生活方式急剧变化,许多传统文化和艺术跟不上人们的需求,自然就容易被摒弃在时尚和流行之外。“不仅仅是民俗文化,就连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餐饮文化都受到了影响,现在外地人在潍坊想找一家真正正宗的潍县菜馆都不是太容易。年轻人大多追求口感上的强刺激,对潍县菜传统的清淡口味接受度不高,一些潍县菜馆为了迎合这些年轻人的需求,只好改变传统做法,于是‘迷踪菜’大行其道……”
  也正是受这种影响,喜欢并愿意继承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许多民俗工艺受制于传统,为了保证价值所在,至今仍以纯手工制作,费时费力但经济效益却不显著,投入与产出差别很大,因此许多年轻人宁愿选择更加见效益的工作,也不愿从事传统工艺制作。“我们厂一直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采访中,潍坊红木嵌银厂副厂长陈红光这样对记者表示,“嵌银工对个人技术要求非常严格,一个资质高的工人从学徒到出徒最快也要两年时间,但现在很少有年轻人能熬得住。”
  与此形成鲜明呼应的是,已是花甲之年的麻布绒绣大师丁培玲,虽然已经收了徒弟,但这些徒弟们大都已经四五十岁,即便是在十年内这项极具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民俗工艺尚不至于失传,可麻布绒绣更远的未来,依旧让人担心。  本刊记者 薛静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