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要闻 |
第02版
要闻 |
第03版
国内·国际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王鲁琛
据《深圳商报》11月15日报道,在近日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常熟理工学院、《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共同举办的“王安忆贾平凹作品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多位批评家对王安忆的《天香》、贾平凹的《古炉》这两部被称为2011年最有影响的长篇小说进行了热烈研讨,王安忆、贾平凹也发表了对对方作品的看法。报道用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标题:王安忆贾平凹“惺惺相惜”! 既曰互评对方作品,既有欣赏又有挑刺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否则就辜负了学术研讨会的美意。两位鼎鼎有名的作家互相倾慕、惺惺相惜当然可以,但看看他们表达互相倾慕的言语却是令人如鲠在喉。 在王安忆眼里,贾作家是个“通天地的人”:我揣摩贾平凹只是想说这个世界上的力量是如何从平衡到不平衡又到平衡的,天地的力量多么大,人在天地的摆布之下。书里有几个隐喻:一把钥匙掉了,全村每家的钥匙都掉了;一个人生疮,全村人都生了。贾平凹则说王作家有大上海的气度,“是文学界的姚明、刘翔。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有个张爱玲,我很崇拜,再就是崇拜王安忆了。” 也许报道语焉不详,我们仅仅看到了两人惺惺相惜、口口相捧,一个尊称对方“通天地”,一个慕言对方“文学界的姚明、刘翔”甚至是“张爱玲第二”,但丝毫没看到互相指出对方作品瑕疵之所在,未来之方向。我丝毫没有怀疑两位名家的功底实力,相反,他们的作品我一直拜读。但客观而言,两位果真能戴得起双方互相馈赠的高帽吗?不知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敢信,心里一直惴然不已啊。 不搞文人相轻、彼此倾轧,这是学人应有的品格。表达倾慕、尊重彼此,这是双方的真诚。但是,这决不意味着罔顾事实彼此毫无原则地口口相捧。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著名史学家唐德刚的一则轶事。胡适口述历史的态度较为严谨,唐德刚仍是仅汲取胡适一半口述,另一半内容源自史料考证。作为胡适的学生,唐德刚尽管对老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贡献推崇备至,但并未吹捧他为英雄超人。在严谨考证深刻察识基础上既可情感又能理究的警策文字,不乏对恩师胡适尖锐批评,世间由此对不为尊者讳之治史风格的《胡适口述自传》一书,有“三分胡说,七分唐著”、“先看德刚,后看胡适”之褒论。 在唐德刚眼里,民国以降学术贡献巨大的胡适并非英雄超人;在王作家眼里,贾作家成了能“通天地”之近乎完美的神人;在贾作家眼里,王作家成了像刘翔、姚明一样的超人。果真如此?求教方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