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记者 邓有峰 通讯员 高伟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让群众充分享受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近年来,昌乐县坚持既发展经济“硬实力”,又壮大文化“软实力”的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文化机制,推进设施建设,打造优秀文化品牌,奏响了一曲铿锵的“文化兴县”进行曲。 文化产业:风劲帆满逐浪高 尽管不是周末,但昌乐远古火山口群,依然游客如梭。“特别是节假日,游客都喜欢来这里观火山、寻宝石。”昌乐县旅游局长钟绵堂告诉记者。昌乐远古火山口群是以火山宝石资源为依托,集火山地质公园、火山博物馆、火山群滑翔伞基地、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于一体的文化产业精品工程。工程计划总投资3亿元,目前,项目已雏形初现,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到此观光旅游。 近年来,昌乐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立足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做好结合文章,全力打造了宝石文化、旅游文化、特色产业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品牌,推动了全县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该县还大力引导传统文化产业如宝石、乐器等产业做大做强,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先后投入40多亿元,对昌乐中国宝石城进行了扩建改造,打造了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珠宝交易市场。该县兴建了鄌郚乐器产业园,乐器系列产品年产量达300万把、产值35亿元,产品远销韩、日、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文化事业:春色满园花争俏 “颂歌献给党、永远跟党走”大型文艺晚会、“文明之夏”广场文艺演出、社区文化节、书画作品展、戏曲演唱会、民间文艺展演……一个个群众耳熟能详的活动,是昌乐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个缩影。 在推进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昌乐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和寓教于乐有机结合,突出提升文明素质、共建和谐家园主旋律。根据群众文化需求,创编集思想性、娱乐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歌舞、小品、相声及戏曲节目,到社区居民中演出,在欢声笑语中播洒文明。 为提高群众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昌乐广泛开展了“幸福昌乐大家乐”、模特艺术团选拔大赛等全民选秀活动,积极引导群众广泛参与,让群众成为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角和受益者。该县还组织各文学协会和文艺团体创编了一大批贴近群众生活、内容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得到群众一致好评。目前,全县已举办大型文艺晚会456场,各类文化艺术展览活动198场,开展送文化下乡1312次,吸引了3万余名市民群众热情参与。 体制改革:光彩渐显竞风流 昌乐在全市率先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对所有经营性事业单位,全部实行“财政断奶”。组建成立了传媒集团、演艺集团两个完全市场化的法人主体,配套实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后,昌乐的文化发展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县文化中心、昌乐蓝宝石文化产业基地等一批文化项目落地生根。据统计,体制改革后昌乐新上过亿元文化项目21个,总投资76亿元。 为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昌乐重点打造了“声、屏、报、刊、网”全覆盖的文化信息服务平台,让群众不出家门尽知天下事。目前,该县11处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部达到市级标准,全县所有369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全县共建成271个农家书屋,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80%。 同时,该县还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充分调动全县文化企业、团体、协会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爱好者的积极性,先后创作了《齐之初》、《大齐开国传》、《封神后传》等一批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