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传统村庄的文化启蒙 |
——探访“学习研究毛体书法中国第一村”本报记者 贺德良 |
|
|
书法爱好者们正在一起研习书法。 |
|

|
|
“要想改变一个人,首先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一个地方的发展同样如此。临朐县东城街道孔村社区把成立书法院作为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以文化建设带动思想解放,以思想解放促进经济发展,一股解放思想、发展经济的热流悄然涌起。 临朐是有名的“文化艺术之乡”,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最近,听说临朐孔村有个毛体书法研究院,并被媒体誉为“学习研究毛体书法中国第一村”,记者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这个村位于临朐县城南约十公里处,紧邻弥水,与冶源隔河相望,建村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 11月5日,记者来到该村。当天正下着雨,因为季节的原因,整个村子笼罩在氤氲的雾霭当中,显得格外静谧而文雅。 “大爷,听说咱们村有个毛体书法研究院,不知在哪个位置?”记者驻车问询村头一位擎伞的老人。 “啊,你说那个书法院呀,那里经常有人练书法,市县的领导也经常来,据说县原政协主席还给俺老百姓写了不少作品呢!”老人熟谙情况,他乐呵呵地把手一指,“顺着这条路往前走百十米,就在路北边的社区大院里!” 沿着老人指引的方向,记者一会儿走进了社区大院。 社区最后一排房子的西侧,两幅牌子赫然映入记者眼帘:一幅是“潍坊凤坡毛体书法研究院”,一幅是“学习研究毛体书法中国第一村”。 书法院正开着门,里面挂满了书画,不少人正切磋技艺、研习书法,有男的,有女的,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气氛十分活跃。 “这个书法研究院是我村籍的老干部马凤坡同志发起成立的!”见到记者到来,正在研究院看写字的孔村党支部主持工作的副书记、书法研究院院长马春季一边让记者落座,一边介绍起书法院的由来,“马凤坡是从我村走出来的文化名人,他现在是中国毛体书法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学名家,他写了不少电视剧本,毛体书法也很有造诣,他离开俺村已经四十多年了,还一直关心着家乡的发展!” “在村子里建个书法院还是头一回听说,咱们村是怎么产生这个想法的?”记者禁不住问道。 “去年夏天,新班子上任后,我就暗下决心,非让孔村变变样不行。可是,怎样着手?当时真是老虎吃天不知怎么办。就在这时,我想起了竞选时讲的一句话‘我自己没大本事,可以向别人请教’。于是上任不几天,也就是去年的8月1日,在退休老干部马相忠的陪同下去潍坊征求孔村在潍坊老同志的意见。当时,马凤坡同志看到我的真诚,直言不讳地提出了孔村发展的三条建议,其中两条:一是成立大集,二是成立毛体书法研究院。这两条都提到了我的心坎上,当时我就拍桌定案。因为我向村民承诺的十条中,其中一条就是上任后狠抓文化建设。”说到这里,马春季显得十分兴奋,“我们这个做法恰恰符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书法院的成立就是冲着解放村民的思想来的,我们学习毛体书法更主要的是学习毛泽东的思想,学习他师古创新的精神,改变村子的面貌,促进村子的发展。”从教育上退休的一位书法家蒋文光争抢着向记者发表自己的感慨。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筹备,去年9月13日,孔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潍坊风坡毛体书法研究院与孔村大集同日成立,出席书法院揭牌仪式的市县领导、县内外的文化名人,还有周边村庄纷纷前往赶集的群众,足有上千人齐刷刷聚到了孔村。县吕剧团的演员们也纷纷前往助兴,连演五天。 虽有“孔村胡梅涧,马家上了万”的声名在外,却多年沉寂静默的孔村一下子热闹起来,顿时多了几分人气、商气、文化气。 “我原来习写行草,书法院成立后,我也跟着练起了毛体书法,现在村里学习毛体书法的气氛很浓,不少人都在研究、习练毛体书法。特别是研究院办了两期研讨班后,不少老人、小学生也都爱上了毛体书法,现在全村练习毛体书法的已经达到五六十人!”正在习练书法的村民张志华放下手中的笔也插话,“听到我们村成立了书画院,很多文化界的名人、附近村庄的书画爱好者都经常赶过来参观交流,要字、要画,远的不说,胡梅涧村画牡丹的女青年马东霞也经常来研究院,还准备在我村举办牡丹画展呢!” “书法院成立一年多,先后举办了不少活动,像国庆节、元旦大型笔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7周年’,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好山好水,人杰地灵’有奖书画展和红歌演唱会,两期毛体书法研讨班等等,给我们村带来不少人气!”马春季又补充说,由于书法研究院的带动,孔村其它文化活动也搞得如火如荼,现在村里活跃着三个秧歌队和一个文艺演出队,每到重要节日,都为大家表演。 书法研究院不仅带起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更改变了群众的精神面貌。 “现在全村民心思进,一个争做‘好村民’、‘好媳妇’、‘好婆婆’、‘好企业’的活动在村里开展起来,好人好事层出不穷。”马春季打断别人的叙说,“像助人为乐、为村民义务修路的张明德,孝敬公婆、悉心照料生病丈夫的冯长爱,还有为研究院、学校捐款捐物的张明升山楂厂等。特别是村里连续两次为全村九十名八十岁以上老人送油送米之后,影响很大,敬老爱幼优良传统广为发扬,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精神面貌改变了,村民迸发出致富创业的激情。去年以来,该村先后有二百多户村民搞起了种植、养殖业,三十多户上起了小型加工项目。 “我们村文化底蕴深厚,毛体书法研究院的成立更大大提高了孔村的知名度,增强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下步我们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以文化产业立村。”马春季谈得津津乐道、信心满怀,“最近北京文化圈的一个大老板看好了孔村的人文地理环境,准备来我村搞一个山东沂蒙文化艺术产业活动基地,这是我们研究院‘筑巢引凤’、招商引资的结果!” 文化产业立村,这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庄的大胆设想。 书法研究院的成立震撼了孔村,如同一股汹涌的文化激流冲垮了僵化的思想大堤,亦如一把锋利的文化“宝剑”削开了牢牢束缚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孔村人的精神面貌开始改变,一切都变得那么快,甚至有些突然。有的人说,孔村有希望了;还有的人说,马春季是我们的好书记;更有的人说,研究院为我们开辟了一条乐民、富民的宽阔大道。 潍坊凤坡书法研究院,已为孔村文化产业大发展、经济社会大繁荣打开了一扇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