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专题

第03版
教育
 
标题导航
一个传统村庄的文化启蒙
陕西发现一保存完整的明代家族墓
“潍坊妈妈”和她的川藏娃
2011年12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妈妈”和她的川藏娃
本报记者 刘伟 通讯员 张尧娣



  她收入微薄,却对川藏儿女倾囊相助;她衣着简朴,却是川藏娃娃眼里最美丽的妈妈。谭瑞霞,一名潍坊下岗义工,五次援川三进玉树,她用生命的肩膀扛起灾区孩子生活的希望,用母爱的微笑诠释大爱无疆。在无数次的“汶川挺住!玉树加油!”的呐喊声中,我们收获着温暖与感动,而这一颗慈母的心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走访与结缘
  2008年5月12日,在青海当兵的儿子打电话给谭瑞霞,汶川地震部队要去救灾。谭瑞霞嘱咐了儿子几句,自己倒坐不住了。身为鸢都义工,她要为灾区做些贡献。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让她与灾区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四川,谭瑞霞在救伤员、运物资的同时,还受到了潍坊商校领导的嘱托:到北川职专学生的家里走访,以便更好地完成对口支援工作。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却又艰巨,走访路上到处是山体滑坡,不时有灰土和石子从身边落下。山上土石疏松,哪怕一次非常小的余震,都有可能将人瞬间掩埋。而就是在这样艰险的路上,谭瑞霞一走就是一个月,一个月里她走访了30多个受灾学生家庭,在孩子们失去亲人、惊魂未定的时刻她像妈妈一样及时地送去了温暖拥抱和鼓励。看到他们破碎的家园和艰苦的生活,谭瑞霞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拿了出来分给孩子,自己只留下200多元路费。
  后来,每月领428元救济金的谭瑞霞,又先后去了北川四次,“看见家里条件差的,就给他们留钱”。钱到底花了多少,她心里也没个数。而这些年来,谭瑞霞家里没有添过一样家具。
相识与牵挂
  玉树地震发生后10天,身为义工的她又一次坐不住了,于是谭瑞霞又带着家里凑的6000元钱只身来到灾区。
  干了20多天搬运工,红十字会给谭瑞霞调了个轻松点的工作,照顾医院的病人。在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11岁的藏族女孩永杰措毛趴在奶奶的床头,泪水浸湿了祖孙俩的脸。老人从倒塌的房子爬了出来,胯骨骨折,动不了了。谭瑞霞走上前去,把小女孩揽到怀里。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放牧,她和奶奶一起生活,小女孩的头发结成一团,11年来从没洗过澡。梳了一小时,小姑娘的头发才理顺了;洗澡时,谭瑞霞往她头发上打了六遍肥皂。
  第一次洗澡,第一次梳辫子,第一次写汉字,在谭瑞霞的照顾下,孩子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一次吃饭时,永杰措毛不经意问了一声,“阿妈,我们明天吃什么?”那一刻,谭瑞霞把小措毛深深抱在怀里。从那以后,永杰措毛不再喊“谭阿姨”,而是开口喊谭瑞霞“阿妈”,而永杰措毛也成了“阿妈”心头永远的牵挂。从玉树回来,谭瑞霞只剩下6块钱。
守望家的温暖
  震后,北川有90多个孩子、玉树248个孩子来潍就读。回到潍坊,谭瑞霞并没忘记这些“川藏儿女”。平时,只要有空,她就会买些食品、学习用品去看望孩子。
  潍州路则尔庄社区谭瑞霞的家有五张床、一个地铺,80平方米的房子挤得满满的。谭瑞霞给孩子配上自家的钥匙,没事儿的时候,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说说知心话,这个大家庭里,从来不缺少笑声。
  “也不知什么时候,他们都改口喊我妈了,在外面也这么叫。好多人都好奇地问,我说他们都是我的儿女。”听到别人夸她家孩子漂亮,谭瑞霞高兴得合不拢嘴。钱多钱少,对谭瑞霞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她的快乐和幸福,从来就没有因为生活拮据而减少过,孩子们脸上洋溢的幸福才是她最大的欢乐。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