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显荣
郑板桥知潍县的美名远扬,不仅是勤政为民,还在于诗书画三绝。他的《潍县竹枝词》等诗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正史看不到的珍贵史料。 竹枝词源于民歌,长于纪事,博咏风情,雅俗共赏,具有以诗存史的特征。明清时期竹枝词颇为流行,《郑板桥全集》载郑燮《潍县竹枝词》墨迹二十四首、孙先坡抄本四十首,人文厚重,特色独具,对当时的城乡景象、风土人情、世态众相、天灾人祸等均有所表现,使我们形象地感知历史上潍县的社会、经济、文化、民生、风俗等诸多方面的真实情况,极具文化承传价值。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被广泛应用于对当地历史、民俗等诸多领域的回顾,如表述老潍县历史名城的繁荣景象,今人不约而同地引用“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郑板桥的竹枝词不仅表现潍县的繁荣昌盛,更可贵的是不少篇章记录了民间疾苦声。笔者颇欣赏郑板桥有关北海滩的竹枝词,对这片不毛之地民生状况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在现存潍坊历史诗篇中是独一无二的。 《潍县竹枝词》第十五首:北洼深处好拿鱼,淡荡春风二月初。河水尽开冰尽化,家家网罟曝村墟。 潍县北部的沿海滩涂,海潮频发,海水漫灌,土地盐渍碱化,庄稼减产甚至颗粒不收。草木稀少只生长耐碱的黄萋菜,再往北则寸草不生。此诗写老碱洼的渔民熬过了冰天雪地的冬闲开春捕鱼的忙碌景象,对于生计艰难的北洼人来说,收获的季节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刻。“网罟”是利用潮差捕鱼,开始涨潮时将鱼网繫在一列竹竿上,随着涨潮游进来的鱼虾蟹类随之进入网中,等退潮时渔民即随后收网上岸。家家户户利用这种方式拿鱼,金尾银鳞亮闪闪地摆在乡村集市上出售。 《潍县竹枝词》第二十四首:绕郭良田万顷赊,大都归并富豪家。可怜北海穷荒地,半篓盐挑又被拿。 大灾之年,逃荒要饭,民不聊生,富豪乘机兼并大量的良田。富的越富,穷的越穷,一边是花天酒地,一边是饥肠辘辘。北海穷荒地的贫民,无田耕种,食不果腹,迫不得已贩点私盐糊口,却被捉拿问罪。“可怜”二字,下笔千钧,足见父母官对底层百姓剥肤之痛的同情心。 《潍县竹枝词》第二十五首:行盐原是靠商人,其奈商人又赤贫。私卖怕官官卖绝,海边饿灶化冤鳞。 盐是生活必需品,盐靠商人流通到四面八方的千家万户。可这些私自贩盐的竟是赤贫的饥民,他们惧法怕官为了生路铤而走险。但朝廷官盐不准私卖的法律无情,作为“些小吾曹州县吏”的郑板桥,无法挽救那些应按律定谳的私盐商贩,只能在诗中对海边煮盐灶户和贩盐饥民寄托深深的同情和怜悯。 除竹枝词外,郑板桥还有一首写北海滩的七言绝句《禹王台北勘灾》:沧海茫茫水接天,草中时见一畦田。波涛过处皆盐卤,自古何曾说有年。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是郑板桥最有影响的亲民诗句。对民间疾苦不仅是衙斋卧听,而且亲自到禹王台北勘察潮灾。据乾隆版《潍县志》记载:“禹王台在望海门(旧潍城北门)北六十里,相传大禹治水时为登高望远指挥治水所筑,有禹王庙在。”乾隆十一年郑板桥调署潍县任县令,次年便遭遇大潮灾,郑板桥关心民瘼亲临北海滩勘察潮灾。此诗记述了海潮之后北海滩的荒凉凄惨情景,感叹盐卤之地从来就没有过丰收年景! 乾隆年间没有摄像机,郑板桥用以生动的文字留下了潍县北海滩的形象写照,给予后人对历史上北海滩的感性认识,使我们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波涛过处皆盐卤”、“海边饿灶化冤鳞”的无奈和惨不忍睹。郑板桥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他所牵肠挂肚的“北海穷荒地”,有朝一日会一扫荒凉出现高楼林立的昌盛景观。时代变了,北海滩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座现代化的滨海新城正在崛起。1995年成立的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志在建成功能完善、产业发达、生态良好、宜居宜业富有独特魅力的现代化海滨新城。笔者采风中亲见一片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新气象,对比郑板桥笔下的北海滩,品味潍坊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禁感慨万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