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惠民催生文化自觉 |
——奎文以群众文化活动推动文化繁荣纪实 |
|
□本报记者 孙晓芳 特约记者 王磊 通讯员 张尧娣
在奎文区中和园社区的农民工流动书屋借阅点,几位农民工朋友正精心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社区书记高维顺说,自书屋开办以来,每天都会借出近百本图书,社区还和一些施工队联系,工人走到哪,书屋就搭建到哪。这样零门槛、零收费、纯公益的农民工书屋,在奎文还有14处。 为了让群众文化活动从简单发动向较高层次发展,奎文区坚持以文化惠民、服务群众为核心,大力实施街道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益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五大工程”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文化活动广场30余处,面积3万多平方米。组织“千场优秀电影进社区”活动,年放映达1300场。农家书屋覆盖率达到88%,并创新性地开展了公益性图书漂流进社区活动,选择居民相对集中、文化氛围浓厚的社区为基点,将图书送到社区群众的家门口。目前已举办图书漂流活动12场,办理借阅业务3600余人次。同时,一批文化、科技、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志愿者,组成了“文化进社区志愿者服务团”,采取联合或分别服务的形式,面向社区组织开展了“百场文艺演出”、“百堂文化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 “送”下来的文化很快落地生根,成为主角的群众自主担当起了文化传播的使命,带来了群众文化的空前活跃:“浓情四季”系列文化活动中,随时会看到群众舞动的身影;社区的小舞台上,居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精彩纷呈。家住新华社区的冯孝华曾经在退休后对无所事事的生活心灰意冷,如今在文化的舞台上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成为社区老年文化协会的会长。利用自己的文艺特长,她编舞蹈、建队伍,还使一首居民自己创作的《新华之歌》在社区广泛传唱。她介绍说:开展文艺活动时,他们总不忘把家人相亲、邻里相助等美好生活理念,爱国创新、知荣明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合到节目中,开展了和谐邻里节、文明市民文明家庭文明楼栋评比、红歌比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吸引了成百上千个家庭参与。群众的思想阵地被积极向上的文化占领了,是非也明显少了。 热闹的活动背后,转变在悄然发生:群众文化在形态上正逐步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群众文化的运作方式从以政府为主导转为政府负责规划、指导、帮助,社区组织负责具体实施的混合型;群众文化的服务对象从社区居民的老少两头扩展到全体居民和社区成员单位;文化的软推力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风生水起……与此同时,一批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也开始百花齐放,已形成樱园社区“我的樱园我的家”、孙家社区“阳光一家亲”、卧龙社区“人文卧龙、同乐社区”等“一居一品”的社区文化品牌;东关街道“孝和诚法”、广文街道“和”字文化等街道文化品牌。统一的文化品牌,如大海中的航标,把更多的人吸引汇聚起来,共同驶向文化繁荣的春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