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价保姆”为何换来“两头抱怨” |
——透视春节家政市场乱象 |
|
“找个好保姆为何这么难?!”春节期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大批返乡,各地家政市场再次“荒”声一片。笔者在北京、天津等地家政市场走访发现,家政市场“供不应求”的背后更多是“供不适求”,一方面,人员缺口大、流动频繁导致找家政工难、收费不断攀升,另一方面,许多家政服务员反映受歧视,从业积极性不高。市场需求巨大的家政业为何陷入雇主、从业者“两头抱怨”的境地? 雇主找人难 保姆喊委屈 “一到过年保姆就甩手走了,我这家里怎么办?”“工资不低,为何还请不到保姆?”……笔者走访北京、天津等地家政市场时,一些雇主对春节“保姆荒”表达着无奈。 家政公司对人员短缺更有着深切感受。天津鑫康洁家政服务公司总经理蒋淑云说,公司为老护理家政服务员缺口超过50%,前两年是一屋子阿姨等客户,现在是客户等阿姨。 长期从事家政服务业研究的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刘明辉认为,家政服务需求量逐年递增,但家政业劳动力资源却逐年递减。这与国内用工荒大的形势有关,但更多的是愿意从事家政的人数不断减少,反映出家政业从业环境不理想。 笔者采访发现,虽然收入不低,很多家政服务员还是一肚子委屈。“这本身就是伺候人的活,得看人家脸色。更难受的是雇主的歧视和苛刻,经常把我们当下人。”来自甘肃礼县在北京从事家政服务的陈小红对笔者说:“有的雇主不让我们同桌吃饭,甚至只给吃剩饭。如果不是收入还算可以,谁愿干这行?” 收费无标准 上岗缺培训 笔者节前在北京市妇联三·八服务中心采访时,总经理张先民不时接到熟人托帮忙找保姆的电话。张先民苦笑着对笔者说:“不是找不到保姆,而是找一个合意的很难。” 受访家政企业和雇主等普遍反映,家政服务员主要是以下岗女工和农村打工女性为主,不仅存在文化层次偏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等“先天不足”,而且家政公司大多只负责“牵线搭桥”,普遍缺乏正规系统的上岗培训,导致素质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天津市妇联半边天家政服务业联盟2011年抽样调查问卷显示,46.1%认为雇保姆最困扰的问题是不合适,六成认为服务员素质低。 一方面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价格却不断上涨,笔者了解到,家政服务市场价格高、收费乱问题也令雇主十分头痛。天津绿叶月嫂育婴服务中心经理刘敏说,月嫂收费现在四五千元到七八千元之间的都有,有的公司甚至炒作“万元月嫂”,而实际上,所谓金牌月嫂、星级月嫂都是家政公司自封的,雇主只能硬着头皮花钱。 规范“游击队” 扶持“正规军” 业内人士和有关专家认为,各级政府应认识到发展家政服务业对促进就业、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细化扶持措施、培育品牌家政服务机构等方面,促进家政行业的规范发展。 刘明辉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王志刚等专家指出,为扭转家政服务业目前市场无序、标准混乱、规范缺失等问题,政府应尽快完善家政行业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家政服务行业在服务质量、收费等方面的规范标准,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对家政服务企业开展资质认定,提升服务质量,提高从业者的诚信程度。同时,加大力度扶持一批家政行业龙头企业,引导家政服务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推进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针对当前家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缺口大、季节性缺工明显的状况,业内人士建议,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有大量富余劳动力等待转移,单靠家政企业去动员组织难以办到。政府部门应该通过搭建劳务输出地输入地的对接平台等措施,为农村妇女到城市从事家政服务行业“铺路搭桥”。 另外,张先民等业内人士指出,家政服务发展应该是两个方向,一方面通过市场提供高端服务,满足高收入家庭服务需求,一方面则亟须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公共服务提供力度,减轻对家政服务有着刚性需求的工薪阶层和困难群体的经济压力和生活成本,这也是国外普遍采用的办法。 赵仁伟 刘元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