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马林峰 通讯员 王 朋 家门口也有和城里一样的垃圾桶,村里有专业的保洁队伍;农家书屋成了农民休闲娱乐的新去处;沼气在大棚里得到了充分利用……近日,记者在寿光农村采访,切身感受到了低碳、环保等理念已悄悄走入了寻常百姓的家庭。 走进侯镇西河南一村,村里道路整洁,环境优美,群众乐居,一幅和谐农村景象。村民国现军如往常一样出门将垃圾倒在路边的垃圾桶里,并小心地将桶盖盖好,像是对自家的东西一样爱护。他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已经习惯将垃圾倒在垃圾桶里面。有了垃圾桶,村里干净了,我们心里也舒畅了。村民们一直把它们当自己家的‘家伙什’一样爱护。” 这仅是寿光市975个农村中普通的一例。寿光市将公共环卫设施和优良的环卫服务向农村倾斜,多方筹资在农村建设了118个标准化垃圾房、283个垃圾池、配套了13535个垃圾桶,建立了农村保洁队伍,村庄实现日日保洁,垃圾清运实行统一清运,农村环境显著改善,农村群众得到实惠。 在台头镇三座楼村的农家书屋内,很多村民全家总动员集聚到这里“充电”。村民刘家祥告诉记者:“以前,村民们在农忙之余不知道干什么。现在,农家书屋成了村民的新去处。干完农活后,大家在这里看书、学习,还能互相交流心得、增进感情。” 记者来到村民刘承民的家里,他正在用沼气烧水。墙壁上的沼气净化调压器将沼气池的出气管和沼气灶连接起来,转动灶具开关,窜出淡蓝色的火苗。刘承民说:“去年我在大棚里建了个沼气池,感觉好处太多了!用沼气不光节约能源,沼气池里的沼气液还可以当肥料,肥效成倍增长不说,蔬菜的口感也跟普通蔬菜不一样,我种的菜特别抢手,经济效益也大大提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