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墨纸香凝芳华 |
——青年书画家孙燕速写本报记者 陈文 |
|
初见孙燕,就在她的“燕升画廊”。大约五十多平方米的画廊里,她静静地坐在角落的一张茶桌边,一袭深色衣着,素面朝天,温柔微笑,不着痕迹地吐露着自己特有的馨香。 燕升画廊的墙壁上,挂满了孙燕的书法和绘画作品,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大幅的书画作品和画廊正中的一张书案。很多人驻足欣赏时,经常会因为其中蕴含的大气腕力问起孙燕:“这些都是你自己的作品吗?”对于这些询问,她一般都是抱以微笑。很少有人知道,眼前这位三十出头的女子从四岁起就开始练笔,她的父亲正是我市著名的书画家孙根堂先生,在孙燕的记忆里,童年就是在临摹碑帖的日子里度过的。从小,书案上就贴着她最喜欢的几个字:“学会劳动,学会等待”,她的付出从来不是以回报为目的。当同龄人在夏夜吃冰棒看电影时,她总是在自己的屋子里,汗如雨下地练字;当女孩儿们正在求父母买衣服头饰的时候,最能让她激动的礼物却是一本颜真卿《多宝塔碑》的原拓本。 她是执著的,她在尺素上流动的每一根墨线,都绵长而倔强,温润而遒劲。除书法外,她也进修过工笔和油画。谈起这几种不同的书画艺术门类,孙燕说:“油画和工笔是爱好,而书法才是我血液里的精魂。”多年的练笔让她深深地爱上了书法,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孙燕却开始问起自己:书法对于自己来说究竟是什么?一心苦练的她开始觉得迷茫,于是她在家人的支持下,打点行囊来到北京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班,在名师的指点下,她脑海里原有的模糊轮廓逐渐有了清晰的思路,“眼光有了提高,再自己练习时就感觉胸有成竹。”她每天坚持练笔四个小时,茶叙中,记者看到她临摹的楷书和行草作品,厚厚一摞宣纸,一字一行,抑扬腾挪,坚劲磊落,收放有度,让人想不到这种浑厚笔意出于巾帼之手。 她是柔和的,她的存在,仿佛一缕清芬,惹得周边的空气也会幽幽地平和下来。生活中的她,闲适之致,冬霜夏露,无忧无虑,怡然自得。她经常说:“书法不仅仅是拿起笔写字,更是一种醇厚的文化。”每天早早来到画廊,点上一炷香,煮上一壶茶,打开一本书谱,在书案上开始习字,有客人来了,被孙燕练笔的姿态所吸引,也会静静地站在一旁欣赏,孙燕的书画经常是送的比卖的多。时间久了,很多买字画的客人成了朋友,对于孙燕来说,她经营的重点不是画廊,而是生活。她还与一些女性书画朋友一起成立了潍坊市女书画家协会,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品茶、下围棋、讨论技艺。时间悠悠过去,笔墨也在一种平常心中滋润得潇洒多姿。 她是散淡的,柴米油盐的生活在她身上好像没有留下痕迹,她的心永远停留在闲玩的那一刻。除了大尺幅作品外,记者还在墙上发现了她创作的精巧的艺术品:一首写在残页上的古诗,被她的巧手做成陈旧的模样,仿佛岁月留下的痕迹;一句禅语,誊录在巴掌大的一张洒金笺上,旁边配上一瓶梅或一株兰草,装裱在小小的实木相框里,让人爱不释手。一张边角料纸、一块石头、一朵干花都可以在她手下变成生趣盎然的艺术品。在被电脑网络充斥的快节奏社会,她用自己的节奏,优游于儒墨之间。 看她的字画,谈她的生活,你能感觉到一种不悲、不喜、不惊、不嗔的气息,不由自主地融进入她的那一片虚静中,不急不躁,随性自在,用心经营自己的一方天地。在墨影扶疏中,她带着一身阳光在城市山林里从容地踱步,她走过的地方,温暖满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