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环保动态
 
标题导航
重新归零“回来”的小说家
生命的蝴蝶
南北两“故宫” 道路各不同
陈寅恪铜像中山大学落成
杭州名菜有了博物馆
2012年03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命的蝴蝶
——青州花毽的迷人风采本报记者 贺德良/文 王晓光/图
  花毽表演



  踢毽子,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被誉为“生命的蝴蝶”。
  青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花毽,是其苍翠文化之林中秀美一木。
  2011年6月,青州花毽被国务院列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贤臣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怀着对文化遗产的崇仰与敬慕,近日,记者前往青州领略“蝴蝶”的风采。行至市区南郊,穿过一条略显狭窄曲折但却幽静古雅的小巷,记者来到李贤臣的居所——云门山街道东关社区青龙街154号。
  这是一所清洁宽敞的普通院落。
  走进屋子,年过七旬的李贤臣便和老伴张桂芳一块乐呵呵地忙活起来,一个才捧出了一大堆自制的花毽,一个又拿出几套专门用来表演花毽运动的服装和鞋子。记者正要拿个花毽试上一脚,只见张桂芳老人脚尖轻轻一点,一会儿还立在鞋面的花毽转瞬便飞上了她的额头,稳稳当当,让人惊叹。
  “青州花毽从古代的‘蹴鞠’发展演变而来,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不仅动作优美,而且能够强身健体。”未及多问,李贤臣老人直奔话题,“我自幼喜爱文体活动,尤其酷爱踢毽。从8岁开始就跟随师傅王玉德学踢花毽,到现在已经有60多个年头了。现在全家13口人,12个会踢毽子,只有1岁的外甥年龄太小还没学会。老伴张桂芳以及大女儿李红,花毽踢得很棒,7岁的外甥李沼彤和9岁的李伟成也都已经练就了几手绝活。”
  正谈得起劲,七八名花毽爱好者已经陆续赶到了李贤臣的院落,他们都是青州花毽协会的会员,有李贤臣的子女,也有他的得意门生。
  “来,踢几个,为大家表演一下!”李贤臣话音刚落,灵动的花毽便在几个人敏捷的身影间飞舞穿梭起来,一会儿是“苏秦背剑”,一会儿是“童子拜佛”,眨眼间又是一个“仙女挎篮”、“二郎担山”……
  “青州花毽以花毽制作、踢毽运动和花样比赛为基本内容。”记者一边欣赏踢毽者高超的技艺,一边倾听着李贤臣老人的述说,“从类别上,分一般毽、观赏毽和比赛毽。从踢法上,分单人踢和多人踢。多人踢是单人踢的组合,难度更高,花样更丰富,观赏性也更强。其踢法花样共有108种,即天罡36招,地煞72式。”
  老人解说着,花毽飞舞着。仿似燕飞,又如鱼跃,踢毽者随便几个招式就把花毽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几位踢毽者中,技艺最好的当属方新柱,他刚过而立之年,身材矫健,眼疾手快,动作流畅娴熟,踢法准确到位。
  “他是我的徒弟,也是青州花毽第五代传承代表人,现在青州一家暖气厂工作,曾多次拿过各类花毽比赛的冠军。”李贤臣说,随着青州花毽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他和协会成员们曾多次受邀到各大电视台做专场表演,深受观众欢迎。
  在眼花缭乱的毽影中,在变幻多姿的阵容里,一位小男孩格外引人注意,他虽然年龄不大,却踢得有板有眼。
  一会儿,李贤臣和小男孩走出来单独来上几脚,显得格外得意:“这是我的孙子,叫李伟成,今年刚9岁,对花毽很感兴趣,踢得也不错,是青州花毽的第六代传人啦!”
  多年来,李贤臣十分注意传承花毽文化。为将青州花毽发扬光大,他于2000年就成立了青州花毽协会,并广收门徒,免费传授技艺。如今花毽协会会员已发展到300余人,整个青州经常踢花毽者人数已达两三万人。
  “花毽是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不能失传,我要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这项古老的运动,将青州花毽发扬光大。”采访结束时,李贤臣深情地说。
  青州花毽——“生命的蝴蝶”,它正同热爱生命、珍视生活的人们一同翩翩起舞。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