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学院学员学习茂腔 |
|

|
|
“这些孩子来学习之前,从未系统的接触过高密茂腔这门艺术”,08级茂腔班班主任程平介绍说,“当时接这个班的时候,我们教师团队顶着很大的压力。作为在我市设立的首个潍坊地区戏曲训练班,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这些孩子进行的是全封闭学习,因而我们老师不仅要负责他们的专业学习,还要负责他们的全部生活。这不前几天好些孩子得了流感发烧,我们老师就带着孩子去医院打针。” 17岁的韩笑目前是该班的团支书。谈到为什么会选择茂腔戏曲的学习时,她说:“我奶奶喜爱茂腔,从小就受到她的影响。13岁刚入班时,对茂腔不是很了解。而我选择的又是乐器伴奏——月琴,了解的就更少。但4年来,每天都与琴做伴,渐渐的就喜爱手中的琴,喜爱演奏的乐曲。”同样,14岁入团学习老生的孙亚东对茂腔也经历了从不懂到喜爱的过程。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吃苦的劲儿远不如我们从前。”程平说,“比如刚入学的时候,练习基本功压腿,没练多长时间就喊累,然后就不再练习。我们老师通过引入良性的竞争制度,培养孩子们的拼搏精神和学习精神。现在孩子们生活学习都很团结,自觉性也高。” 现在潍坊当地的戏剧艺术传承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境地。如何发扬光大这些戏剧艺术,如何培养下一代,成为摆在戏剧教师们面前的最大问题。“高密茂腔自有的曲种十分少,受众面不广。为了戏曲的发展,我们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我们将京剧中一些优秀的曲目,比如《盗仙草》、《拾玉镯》、《白水滩》、《凤还巢》等,移植到茂腔中来,将这些京剧以茂腔的表现手法来演艺。”程平介绍到。 “我们还聘请了专业的京剧老师,与来自高密的专业的茂腔老师一起,对这些孩子进行教导。”程平说,“戏曲的基本功都是一样的。专业的基本功训练有助于以后这些孩子的发展。同时,来自高密的茂腔老师,指导孩子保留了茂腔原始的唱腔和味道。” 目前,这43名茂腔小演员在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舞蹈系过着规律得学习生活。“早上6点,孩子们就起来练嗓以及压腿等基本功练习。白天的时间大都是正课,包括文化课、乐理、剧目、化妆、基本功训练、茂腔史、靶子课等。晚上是孩子们的晚自习时间。”茂腔班老师孙卫光、孙传红、葛超介绍说,“学校目前对这些学院实行军事化管理,保证孩子能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素养,并且目前的课程安排可以保证这些孩子的全面发展。” 四年来,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舞蹈系08级茂腔班秉承着“以演促练”的理念,先后参加了多场演出,其中包括2009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茂腔专访》,2009年潍坊风筝会闭幕式,2010、2011年两届高密“红高粱艺术节”等大型活动。“还有一年,这些孩子就要毕业了,到时候他们就要回高密茂腔剧团,为高密茂腔的发展做出他们自己的贡献。”程平感慨地说道。 □本刊见习记者 王政恺 ◆相关链接: 高密茂腔,俗称“拴老婆橛子戏”,以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气息浓郁,通俗易懂,委婉动听,颇有“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之妙,深受群众喜爱,被誉为“胶东之花”,在广大农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辞海》艺术分册载:“茂腔约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在民间小唱‘周姑子’的基础上,吸收了柳琴戏的音乐曲调和伴奏乐器而形成。” 高密是茂腔的发源地,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虽为地方戏中的一个小剧种,但遍及山东半岛,深受民众喜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