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新闻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党建
 
标题导航
清明假期享受春天好时光
铭记革命先烈
奢侈,非清明本意也非孝道
孝心温暖五位老人
景区门票跨入“百元时代”
广告
2012年04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孝心温暖五位老人
本报记者 孙克义 通讯员 孙方凯 郑秀宝



  近日,记者到青州市王坟镇杨家窝村采访71岁的“青州好人”唐增菊。因为严重的腰腿疼,春节后唐增菊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听到记者要来采访,她硬是从床上爬了起来。采访过程中,她在沙发上不停调整着姿势,以此减轻腰腿的疼痛。唐增菊说,以前有老人照顾的时候,还没感觉身体这么差,瘫痪了12年的公公突然离世后,整天忙得团团转的她感觉身体一下子垮了,心里也整天空落落的,感到无所适从。
  到今年1月7日公公离世,七十多岁的唐增菊已经送走了5位老人:爷爷、两个大爷和公婆。其中,最大的爷爷是93岁,最小的大爷也是82岁。而且这五位老人里,两个瘫痪、一个患有严重的腰腿疼、两个患严重的支气管炎,基本都丧失了劳动能力。但是,唐增菊却拖着羸弱的身体,用真情和挚爱书写了一曲大孝之歌。
  12年前,公公就患上了脑血栓,导致全身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婆婆经常腿疼,走路都得拄着拐杖,几乎做不了任何家务。丈夫陈福玉患有高血压,身体也不好,照顾公公的责任就落在了她的身上。
  为了让公公康复,身为一名医生的她每天都给公公打针、喂药、翻身、按摩。因为大小便失禁,多的时候一天要换三四次被褥。于是,她做了5床被子、5床褥子外加五六床小褥子,像伺候月孩子一样轮流洗换。12年来,公公从来没有生过褥疮。公公喜欢喝茶,唐增菊就给他冲好茶,冷到温度适宜,然后用茶壶一点点地喂给他喝,公公想抽烟的时候,唐增菊就帮他点上,然后用手拿着给他吸。
  1971年,陈福玉的爷爷住的屋子塌了,当时家里穷,没有多余的房屋,他只能在碾上蜷缩着睡觉。为此唐增菊哭了好几个晚上,最后决定再难也得先借钱盖屋。她说尽了好话借来了钱,买来粮食找人帮忙盖起了两间新屋,把爷爷的睡觉问题解决后,她也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唐增菊的丈夫陈福玉有两个大爷,一个亲大爷,一个远房大爷,都未娶妻。把两个大爷接过来后,爷爷和远房大爷住在新盖的两间北屋里,公婆住东屋,亲大爷住南屋,唐增菊两口子住在西屋里。每天光是伺候这5位老人,唐增菊就忙得团团转,这个腿疼,那个胃疼,给这个喂药,给那个打针。平时还得按时上班,不能耽误工作。她每天很早起床,帮老人们做好早饭,喂他们吃下后匆忙赶去上班,有时自己连饭也顾不上吃,下午一下班就立刻往回赶,等老人们吃完饭,帮他们打针喂药收拾好后,唐增菊才能坐下来吃饭,这时往往已经九点多了。那时候,唐增菊的工资每月只有三十几元钱,除去给老人买药打针的钱后,基本剩不下,有时还要预支下月工资。困难的时候,家里粮食不够吃,她就上山挖野菜来自己吃,把粮食省给老人们吃。后来,唐增菊的工资涨到了一千多元,依旧不够花,除去给老人买药外,有时候剩余一点钱,她就买成肉给老人们改善生活,而自己却从来都舍不得吃一口。
  从1969年结婚到现在,唐增菊记忆中唯一一次买新衣服是去年在集市上花了18元钱买了一身夏衣,除此之外,她从没给自己买过任何的东西。她常说:“我这辈子虽然过得辛苦,但是家里的老人们能够安享晚年,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了,我觉得很值。”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