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市民都遭遇过这样的情况:到银行存钱时,听从了工作人员的热情推荐,一种产品和定期存款类似,但却能提供高过定期存款利息的收入。购买以后由于某件事情急用钱,打算将银行的存款取出,才发现买的竟是一份保险,中途退保要被扣除很大一部分。对此专家提醒:遇到银行人员介绍高于银行同期利息的“存款”时,一定要问清楚是储蓄还是保险,防止被误买保险,在银行签署单据时,都要认真看清楚,所签单子到底是保险单还是存款单。 老太太银行存款被误导 一万元一年损失3500元 近日,市民石先生向记者反映说,去年,自己80多岁的老母亲到青州某银行存定期存款时,工作人员向老太太推荐了一款“和银行存款类似,但是却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声称该产品每年只需存入1万元,连续存够5年,不但能像定期存款一样有利息,而且还能有高收益的分红。“老太太对银行十分信任,认为在银行办的业务不会出现问题,当时一听就心动了,于是就存入1万块钱开了一个账户。” 石先生说,今年由于有事情急用钱,老太太想把这一万元取出来应急,但是当她拿着“存单”到银行取款的时候,银行工作人员却告诉她,这是一份保险单,并不是银行存款单,想取出钱来只能到该保险公司去。“老太太又去保险公司,得到的回答更令她十分生气,保险公司说这种保险必须要存够时间以后才能取出来,要想取的话就算退保,只能退还保额的65%,也就是6500元。”石先生说,由于急用钱,老太太只能硬着头皮退了6500元出来。 石先生说,老太太在青州跟他弟弟住在一起,这些钱都是老太太的退休金,买保险的时候老太太既没跟他说,也没跟他弟弟说,退保的时候出了问题,更没敢跟他们说。由于生气加上心疼钱,老太太一连生了好几场病。”老太太身体挺好,很少生病,我就一直问她原因,最后才告诉我了这件事情。”石先生说,这些都是老太太的退休金,老太太平时也很节俭,一下子少了3500元,心理很难接受。 “老太太今年80多岁,是一名退休知识分子,平时每天都会跟老伙伴们打打桥牌,做一些体育活动,身体健康,思维清晰,在她这个年龄阶段中是属于文化层次较高的一类人,对一些事情有一定的认知力和判断力,但是仍然还会受到误导。”石先生说,在老太太的周围,很多老年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将存款买成保险。 “很多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为了完成自己的销售任务,专门对老年人进行误导宣传,而她们却不想一下,老年人的抗打击能力很弱,遇到这种事情很容易生气甚至生病,这个责任由谁来承担?”石先生气愤地说。 国家明文规定: 禁止“存单变保单” 据中国保监会统计显示,通过银行渠道销售的保费收入已占人身保险保费总量近50%。中国消费者协会2010年共收到“银行、保险”类投诉3775件,其中银保产品的销售误导已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 在这些被“保险者”中以老年人和家庭妇女居多,他们往往对银行、保险都不太了解,而且对银行有着盲目的信任。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穿着和银行相同的服装,也使他们无法分辨,一听说有产品既能储蓄又有保障,利率还比银行高,很快就动了心。然而,保险公司和银行并没有告知顾客卖的是保险,或者即使告知了,也只是片面地夸大保险的收益,而不把客户需承担的风险如实告知。银行却从中向保险公司收取中间费用,实行银行与保险公司“双赢”。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存单变保单”现象,中国银监会于2010年11月以“特急”文件形式,向各地银监局和全国商业银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通过商业银行网点直接向客户销售保险产品的人员,应当是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银行销售人员;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在防止销售误导方面,《通知》规定,银行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销售,不得套用“本金”、“利息”、“存入”等概念,不得将保险产品的利益与银行存款收益、国债收益等进行片面类比,不得夸大或变相夸大保险合同的收益。商业银行网点及其销售人员不得以中奖、抽奖、送实物、送保险、产品停售等方式进行误导或诱导销售。 专家提醒: 到银行办理业务时要看清是存单还是保单 记者采访了潍坊市保险行业协会一位负责人。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老年人手上差不多都会有一定的存款,他们基本不会拿钱去投资理财,而是喜欢把钱存成定期,这样既安全又有一定的利息收益;而且老年人生活节俭,往往喜欢占点小便宜,但是对很多事情的判断能力较差。正是针对这些特点,一些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就把目标定到了老年人身上,对他们进行误导性消费。 “保险公司为了扩大业务量,把理财业务和保险业务放到一块,形成了理财性质的保险,而销售这种产品,银行肯定会收取一定的费用,银行既能取得代理费用,又可以提高存款业绩。”该负责人说,顾客到银行办理业务,以为银行是银行,保险是保险,在银行办理的业务就是银行的,形成了认知上的错误。 该负责人说,银监会下发《通知》以后,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通过商业银行网点直接向客户销售保险产品的人员,应当是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银行销售人员。“按照规定,现在在银行销售保险业务的已经是银行的工作人员了,但市民在遇到银行人员介绍高于银行同期利息的产品时,一定还是要问清楚是储蓄还是保险,防止被误买保险。”该负责人提醒说。 潍城区消费者协会于恩胜秘书长提醒,市民到银行办理存款时,不要盲目依赖宣传资料和介绍。遇到银行人员介绍高于银行同期利息的“存款”时,一定要问清楚是储蓄还是保险,防止被误买保险,在银行签署任何单据时,都要认真看清楚,所签单子是保险单还是存款单。 “根据相关规定,保险公司会对银行购买保险的消费者在犹豫期内实施电话回访,回访内容一般包括消费者是否正确理解自身承担的风险、是否了解犹豫期内自己的权利、是否知道退保扣费情况等。若发现被销售人员误导、对保险产品不满意等,一定要在犹豫期内尽快去保险公司退保。”于恩胜说,如果消费者没有接到过电话确认,那么这个保单是无效的。“当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保留相关证据,到消费者协会或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投诉、申诉。” □本刊记者 朱永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