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点定位 高水平谋划 高质量推进 |
滨海区文化引擎驱动“蓝黄”经济发展 |
|
|
本报讯 (记者胡荣田 通讯员王永刚 苏德会)5月1日,记者在滨海区沿海防护堤二期工程风筝冲浪基地看到,上海世博会马来西亚国家馆正在抓紧建设,桩基础工程已完工,8月下旬建成后将成为滨海黄金岸线的特色景观。今年以来,滨海区立足资源优势,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谋划、高质量推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迅猛发展,文化引擎为潍坊“蓝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驱动力。 培强做大文化产业。滨海区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潜力,高标准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把今年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大项目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和战略投资者,培植发展文化骨干项目、龙头企业和重点园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文化产业、节会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文化用品制造服务产业和文化艺术服务产业。该区的风筝冲浪基地文化园、盐文化博览园、半岛文化产业园等项目正在推进中。目前,全区在谈文化项目16个,计划投资200多亿元。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滨海区积极传承发展北海渔盐民俗文化,挖掘历史积淀,提升文化内涵,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已成功举办六届渔盐文化节,“二月二龙抬头节”和“盐神节”已列入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正在申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区突出临海等优势,将传统风筝文化与蓝色海洋文化、现代体育元素完美融合,大力发展蓝色休闲健身活动,已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潍坊滨海国际风筝冲浪公开赛和三届中国潍坊滨海国际风筝冲浪邀请赛,举办了2011年海上万人风筝放飞活动,刷新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在旅游度假区沿海防护堤二期工程外侧,1.6公里长的人造沙滩(试验段)浴场项目建成投用,今年夏季正式接纳游客,这不仅让潍坊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海上沙滩浴场,而且使潍坊“临海不见海、有海难亲水”成为了历史。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滨海区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重点公共文化工程建设,下大力气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和群众文化中心,积极实施街道、社区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打造“10分钟”公共服务文化圈,改造提升东西城区文体场所,配套完善健身设施,高水平建设村居社区文化大院、农家书屋,让群众在村居、社区内就能享受到体育健身、读书看报等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实现了每个村居每月放映一场免费电影的“1+1”目标。加快数字滨海建设,积极开展农村电视网络改造,稳妥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完成城区数字电视整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