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 “给力”富强安丘建设 |
本报通讯员 庞世生 刘绪忠 特约记者 田杰 |
|
安丘市有耕地面积130万亩,辖10个镇、2个街道,总人口95万,辖区内山区、丘陵、平原各三分之一。近年来,安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将其作为建设富强秀美幸福安丘,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不断创新开发思路,提升开发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010年以来,安丘农业综合开发投资4.7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6924万元,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安丘入围全国粮食蔬菜产业重点县,国标委又专门发文增补“安丘市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标准化示范市”为第七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安丘年加工农产品200多万吨,出口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年创汇2.5亿美元。去年安丘农民人均纯收入8970元,增长16.8%;今年1至3月份,安丘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47亿元,同比增长21.2%。 10万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助力区域化建设 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村稳则天下安。今年2月山东省财政厅专门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1号文件”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安丘为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优势,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示范带动全市区域化管理标准化基地建设,多方邀请专家对开发规划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制定了“三线四片十万亩”的《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即沿206国道和省道下小路、央赣路三条交通干线安排项目,逐步形成以凌河镇为中心的西片项目区,以新安、兴安街道为中心的城区片项目区,以官庄、金冢子镇为中心的南片项目区和以石堆、景芝镇为中心的东片项目区,通过科学的“布点、连线、扩面”,规划建设10万亩成方连片的农业开发项目区。 该市明确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投入重点,建立健全项目库,合理安排项目建设,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和长远化。该市已实施土地治理项目5万亩。新建排灌站16座,机井349眼,铺设低压管道321公里,架设输变电线路99.5公里,开挖疏浚沟渠333公里,桥涵1667座;道路244公里;植树21.3万株,科技培训3.06万人次。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助推了高标准区域化基地建设。 去年完工的兴安街道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区,总投资1350万元,解决了白芬子、曹家楼等12个村的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的难题,有8000多人受益。兴安街道的白芬子、曹家楼等12个村地下水源缺乏,天旱打井打不出水,天涝时水排不出去。为改变此现状,该项目从3公里外的罗家庄水库引水灌溉,因罗家庄水库与安丘五库串连水利工程中的尚庄水库相连,常年具备年调水290万方的能力,能完全满足项目区灌溉需求。该项目在罗家庄水库新建排灌站1座,配备200千伏安变压器2台,离心泵5台,开挖疏浚沟渠75公里,铺设干管、支管、斗管、农管四级管道70公里,设出水口1300个,出水口间距不超过50米,每个出水口都按装有水表,新建控制房10座。项目区可实现7天一个灌溉周期。项目区利用与排灌站海拔25米的高差,设计了自流灌溉方式,当灌溉用水需求不大时,实施自流灌溉,当用水量大时,通过变频设备,将自动启动一台或多台水泵进行加压供水。项目区配套了“农田灌溉远程自动控制系统”和二氧化氯发生器,用电脑远程控制五台主闸阀开关,实时统计用水量;考虑到项目区大姜等经济作物面积大的现状,保证农民种植用水安全需求,通过二氧化氯发生器在供水管道中实时适量加入二氧化氯,杀灭姜瘟等病菌,有效防止病菌通过灌溉在农作物中传播,以保证项目区农产品质量安全。 该项目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新建桥涵388座,整修田间道路46公里,完善农田防护林网10000亩,植树4万株,项目区内林木覆盖率达到22%。目前,项目区内基本建成了农田成方连片,基础设施配套先进的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区年新增粮食总产125万公斤,年新增蔬菜总产110万公斤,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6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440元。 14个产业化经营项目精编安全“菜篮子” 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施放心“菜篮子”工程的重要途径之一,今年国务院以10号文专门下发了《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为此,安丘专门出台了《关于建设放心“菜篮子”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发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市建有自属基地的各类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潍坊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实施放心“菜篮子”示范工程。 安丘近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14个,共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2个和专业合作社2家,新建扩建恒温库、加工车间等土建面积6.9万平方米,新增设备、流水线410台套(条),科技培训3000多人次。扩大企业加工能力11.5万吨,带动发展基地3万亩,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3000多人。 去年,安丘实施了慈埠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150亩有机蔬菜基地扩建项目,项目总投资101万元。该项目包括有机蔬菜基地扩建项目,新建5个冬暖式大棚6000平方米,新建大拱棚10个7000平方米,露天有机蔬菜种植基地100亩,主要种植雪韭791、以色列西红柿、以色列黄瓜、黄贵人甜椒等蔬菜;新建办公室4间,60平方米的恒温库1座,加工车间1个。开发项目资金还用于大棚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建设、改进产品包装设计、大棚有机蔬菜深加工、市场开拓、农民技术培训等方面,以增强为合作社服务社员的能力,带动周边农民增收。 该项目促进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慈埠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成立,原有59户社员,项目实施后,合作社对服务农民的有关制度、办法进行了规范,组织社员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入社,社员由现在的59户发展到110户。合作社搞好土地流转,种植面积扩大到150亩。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所有基地全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分户经营的“三统一分”管理模式,严格按标准化要求生产管理。实行表土置换、杀虫灯、防虫网、有机基肥、节水灌溉等种植新技术,有机蔬菜由合作社按保护价定向收购、加工、销售。 通过项目的实施,基地有机蔬菜品质越来越好,“慈母山”牌韭菜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通过潍坊三通食品公司的配送车销往济南、潍坊、青岛等地的大型超市、酒店,每斤卖到50元,是普通韭菜的10倍。潍坊三通食品公司主动为合作社检测农残指标,若无药残检测费用全免,项目实施以来,未发现一起药残问题。项目实施后,辐射带动周边11个行政村3000多户农民种植有机蔬菜,扩大基地2800亩,项目区内人均增加纯收入480元。 该市还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项目,扩大了龙头企业的精深加工生产能力,提升了产品出口竞争力水平。实施的安丘外贸食品公司2000万元2万吨农产品精加工贷款贴息项目,改造生产厂房820平方米,配套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线和生产设备12台套;收购毛鸡、苹果、菠菜、芦笋、玉米等各种生产原料3.2万吨。 该项目新增果蔬生产基地8000亩,使安丘外食公司年新增蔬果、禽肉等产品综合加工能力2万吨,年新增出口创汇1153万美元,带动养殖、种植农户5000户,吸纳农村劳动力5000多人参与养殖、种植和运输、包装等相关产业,该企业被命名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山区开发项目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指数 安丘市辖区内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山区自然条件差、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在山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显得尤为重要。安丘去年争取潍坊市农业综合开发办支持,先后实施了石埠子镇5000亩草莓科技园开发、郚山镇马家旺村水利建设、柘山镇虎头山流域综合治理改造等山区项目工程,提高了安丘山区农民的幸福指数。 地处沂蒙山区的石埠子镇是“中国草莓之乡”,该镇草莓种植已有30年的历史,现已发展到3万亩,但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浇水条件十分不好,土壤老化,导致草莓品种退化、种植方式落后、育苗方式陈旧,导致草莓产量低、品质退化、效益不高,销售渠道不畅。 为改变这一现状,去年安丘山区综合开发投入资金120万元,实施了石埠子镇5000亩草莓科技文化园项目建设,涉及河北营子、中孙家庄等20个村庄。草莓科技文化园核心区500亩,分科技示范、产业文化、田园体验、加工贸易四大板块,是集种苗培育、质量监管、农民培训、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科技示范园区内专门从日本引进了先进的育苗设备,建设了2万平方米的脱毒种苗组培中心,实行脱毒组培、工厂化育苗、三级繁育,年生产脱毒苗200万株。建设2个品种栽培试验示范大棚,采用电动卷帘,推行测土配方、节水滴灌、基质反应堆、高设栽培、立体栽培、膜下施肥等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建设158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进行种苗繁育、品种对比试验等。 草莓科技文化园建成后,镇里组织草莓种植村的农民现场观摩学习,使他们能够按照绿色、无公害、有机标准和草莓种植操作规程组织生产,带动全镇发展草莓标准化种植基地3万亩,石埠子草莓通过了“国家级草莓农业示范区”验收。南王家庄草莓专业合作社2万亩草莓基地被农业部认证为“绿色食品基地”和“有机食品基地”,产品已打入上海、大连、青岛等大中城市的连锁超市,并远销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该镇南王家庄的大棚草莓去年元旦前上市,开秤一斤20元。“现在一斤十元咱也不嫌贵,这里的草莓吃豆饼、喝牛奶、蜜蜂帮工授粉,吃着放心。”4月21日从数百公里外的城市赶到南王家庄村采摘草莓体验农家乐的李霞说。“春节后,我们村周六周日每天都接待100多位来采摘的游客。”村支书臧全世说,“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为全镇14000亩土地提供品种改良种苗,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50元。 郚山镇马家旺村山区水利综合开发项目则使农民结束了山区农民常年靠天吃饭的历史。郚山镇马家旺行政村下辖的郝家旺村位于沂蒙山麓——扁山的半山坡上,海拔333至381米,雨季有水存不住,其他季节无水浇。300亩耕地面积由于无水浇条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非常脆弱,种植的小麦、玉米风调雨顺亩产800斤左右,遇到干旱则颗粒不收,盼水利、盼致富成为当地农民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期望。 为了改变这个现状,安丘争取潍坊市山区综合开发项目,投资80万元,实施了马家旺村山区水利综合开发项目,在水量充沛的马云河上新建一座塘坝蓄水,新建一座提水站,新建一座滚水桥,配套完善低压管道、新修了道路及电力设施,新建桥涵4座。该项目解决了郝家旺村300亩农田灌溉的同时,通过塘坝蓄水还解决了周边陈湾崖、牟家沟、云家庄子等村的农业和生活用水问题,增加灌溉面积1050亩,受益人口覆盖1750人。山上的项目效益村栽植了核桃、板栗、山楂、优质大桃,山下主灌溉区发展大葱、西瓜、西红柿等高效经济作物,年可增收820万元。项目的建成实施,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大大提高了项目区内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彻底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该项目通过塘坝建设还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涵养了水源,改善了生态。 一线工作法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 安丘农业开发办以“建设新安丘,先锋在行动”活动为载体,以创先争优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动力,大力转变干部作风,着力打造能打硬仗的铁军,实行一线工作法,坚持“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工作重心前移,领导干部带头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项目现场,开发办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人人争做农业开发的专业型人才,一年有一半时间靠在项目施工现场,组织协调指导项目建设实施,及时解决施工单位遇到的工程建设难题,严把工程标准质量,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农业开发办严格按照省、潍坊市下达的项目计划编制实施方案,维护项目计划的严肃性,在实施方案编制上,做到了“实、准、细”。“实”就是对项目区进行实地勘测丈量,搭好项目区建设实施框架;“准”就是对沟、渠、路、林、桥、涵、闸等基础设施工程定点定位,确保准确无误。“细”就是细化工程措施,做到现状图、规划图、工程图齐全完备,单项工程设计合理,工程预算切实可行,项目进度安排有序。 农业开发办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严格标准建设要求,采取“六三一”工作法,即执行六项制度、明确三种责任、推行一线工作法。六项制度就是全面执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责任制、报账提款制、项目公示制等制度,把项目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三种责任就是市财政、农发部门对项目建设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负监管责任;项目单位负项目法人责任;项目监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单位负工程质量责任。对项目进度、工程质量、资金管理等有关环节不按规定标准执行、不按设计施工等发生质量问题的,实行责任追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