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君
近日,一张外国小伙陪行乞老人吃薯条的照片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据媒体调查,照片中的男主人公中文名叫陆杰森,美国洛杉矶人,生于1989年,曾在南京一所学校学习中文。谈到陪老人吃薯条时,陆杰森称,“他们是人,我们也是人,他们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和关注。照例,这一事件通过微博在网络上疯传,对这位小伙子的褒扬,比如爱心无国界、“有爱”、“敬佩”、“感动”等似帽子一样一顶顶飞来,并且在道德上不断唱起颂歌。 面对铺天盖地的道德抒情,面对网上的意外走红,面对接撞而至的采访,陆杰森坦言他觉得害羞。因为在陆杰森心里,送一包薯条和乞丐一起吃,并没有太多“道德”或者“正义”的考量,不过是一个热心人对陌生弱势者朴素的关怀,想到就做了,如此而已。陆杰森说“每个人都是渺小的,我们不能在宏观的大问题上出力,至少能关注到身边的每一个人。”可这样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引起超乎寻常的关注和赞誉,除了事件的内容,这件事情的“火热”更值得我们深思。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怜恤,这是人们能互相扶持着共同生存于世上的原因,人与人之间这种举手之劳的相互关爱,真的没必要被过度拔高。虽说现在关于道德沦陷的闹剧时不时在上演,但是扶老携幼、关爱乞讨老人,守望相助的行为也是此起彼伏。相反是我们,每当此类事件出现,就迫不及待冠以“最美××”的美名,这是在某种程度上对道德的过度阐释,它只能说明我们的道德饥渴和焦虑是何等的强烈。很多人说现在多数的乞丐都是骗子,不值得去帮助。陆杰森说希望老人不是骗子,但如果真是,也肯定是可怜的人,能帮就帮。 同情之心、怜悯之情,这些朴素的人之常情其实无关道德,在某天下午,走出麦当劳挨着一个乞讨老人坐下,递上一包薯条的心情,在某种意义上也与道德无关、与爱心无关,那是人心对这个世界心存的慈悲和悲悯。我们也许改变不了社会,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就算社会功利,但作为个体却不能因此丢掉恻隐之心。
|
|